交匯:中德科技交流展
2002年6月20日74年秦始皇墓兵馬俑的發現轟動了世界。七千多個兵馬俑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但挖掘工作談何容易。為防止挖掘通道時出現塌方,就必須對排放兵馬俑的通道進行鋼筋和機械加固,並且不能損壞並排排列的兵馬俑。
穿透1,4米寬的夯實粘土比鑽透鋼筋混凝土要困難得多。鑽頭因材料太細而發熱、折斷。德國科學家按中國方面的要求,設計了專門的鑽探設備,使中國考古人員能夠放心大膽地鑽探,同時也使那些礙手礙腳的支撐結構變得多餘。
中國最大河流長江流域洪災不斷,給沿岸百姓的生命財產構成威脅。1986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和德國吉森大學地理研究所就長江流域的氣候變化、洪水防護和土壤侵蝕進行合作研究。中德科學家對長江沿岸300多個觀測站的水流量、水位、降水、氣溫及蒸發等數據進行分析,並編製出洪水風險圖,提出防洪措施建議。
12%的中國人都患有高血壓。高血壓可能導致腎病、心肌梗塞和中風。心血管病專家認為,高血壓病絕大多數情況下是遺傳而致,因此該病診斷和治療方面的進展取決於能否破譯導致這一疾病的基因和分子物質結構。確定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的基因,是北京阜外醫院和柏林馬克斯-德爾布呂克醫學中心在北京設立的分子醫學研究室的研究目標。
籌辦「交匯展」的初衷
這只是中德科學家攜手合作的幾個例子。一個名為「交匯」的中德科學交流與合作展覽於6月13日在德國南部巴符州的圖賓根大學開幕。這是德國舉辦的第一個有關中德科技交流的展覽。展覽分兩個部分:歷史和改革開放之後的二十年。中德科技合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康熙皇帝、徐光啟、湯若望、萊布尼茨是這一合作的先驅。德國研究聯合會的許斯肯談起籌辦「交匯展」的初衷:
「舉辦這個展覽的起因是中德科學基金研究交流中心、簡稱中德科學中心2000年10月19日在北京的成立,同時這也是一個回顧中德科學家卓有成效的合作歷史的機會。我們努力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來表現展出內容,讓外行也能看明白。」
許斯肯提到的中德合作中心是由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德意志研究聯合會共同建立的雙邊合作機構。中德兩家機構每年各為中心出資一千萬元人民幣,資助兩國共同的科研項目,並各派正副主任共同主持日常工作。中德科學中心的中方負責人韓建國就中心的主要任務侃侃而談:
主要資助項目
「到目前為止,我們主要資助的類別有這樣幾種,第一:加強中德科學家之間的相互瞭解,年輕科學家之間的瞭解,舉辦雙邊N+N形式的研討會,請在這一領域較優秀的專家,雙方數目大致相同。第二個方面資助圖書、刊物和文集的出版,尤其是中德科學家合作成果的出版。第三個方面支持小型的儀器設備,中德科學家合作必需的小型儀器設備,支持人員互訪,中國科學家到德國實驗室工作一段。德國科學家也到中國來工作。」
中德科學中心在六個戰略領域支持科學家開展合作研究:納米科學、訊息技術、材料、食物營養、乾旱環境。納米技術被視為21世紀的基礎科技之一。「交匯展」展示了中德科學家在納米操縱單個DNA分子構建納米圖形和納米結構方面獲得的突破。這一新方法不僅為納米生物技術奠定了重要的實驗基礎,而且也與人類基因組研究和納米電子學密切相關。
中國人在聯邦議會打了幾百萬個小孔
中德「交匯展」上中德科學家在建築學方面的一個合作項目結出的碩果格外引人注目,還是讓中德科學中心的中方負責人韓建國來為您介紹:
「德國聯邦議會建好以後,噪聲非常大。中國科學家根據自己的研究,認為在玻璃上打一些微米量劑的小孔,共振吸收,達到減少噪聲的效果。就在聯邦議會走廊的玻璃上打了幾百萬個小孔,結果使噪音得到非常大的緩解。德國報紙說中國人在聯邦議會打了幾百萬個小孔。」
為何中國受德國研究聯合會如此重視?
中德科學中心是德意志研究聯合會這個德國最大的科研機構與外國夥伴聯合開辦的唯一一個駐外常設機構。為什麼中國這個科研水準與世界先進尚存在一定距離的國家受到德國研究聯合會的如此重視呢?該聯合會副主席艾根貝格教授說:
「中國是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國家。其發展速度令人欽羨。政府將推動科技發展視為頭等大事。因此,在這方面與中國合作會帶來多方面的益處。我們的一個目標是吸引年輕學者到德國來從事一段時間的客座研究,讓他們不把美國當作唯一的目標。德國經濟界當然也希望與中國加深聯絡。這一切都給了我們與中國展開良好合作的動力。」
「交匯」已在中國的七所大學展出,兩萬多名年輕學者對展覽內容表現了濃厚的興趣。中德科學中心希望在德國的巡迴展出也能激起德國未來的科學家對中國的好奇心,該中心願意成為中德科學家「交匯」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