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的問題與機遇
2012年1月23日幾乎整整1年前,2011年1月25日,埃及民眾開始走上街頭,抗議穆巴拉克的獨裁統治。不過,起初德國政府對埃及民眾的起義似乎還有些遮遮掩掩;兩個星期後,梅克爾總理方才明確表態,稱穆巴拉克應該下台。國際人權組織"人權觀察"認為,德國政府對民主浪潮的支持來得太晚。該組織在報告中指出,阿拉伯之春為人權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機遇。負責人羅斯(Kenneth Roth)則進一步說,西方國家儘管最終支持了阿拉伯世界的變革,但拖延太久:
"西方政界起初認為,阿拉伯民眾會屈從於當局的恐嚇。西方國家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支持民主,但在中東,那裡的獨裁者只要有利於西方,就似乎一直會得到西方的支持。"
因此,在"人權觀察"組織看來,西方國家一直對中東人民的民主訴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歐美擔憂阿拉伯地區的恐怖主義勢力及伊斯蘭傾向,因此更樂見威權政府掌權,從而確保自身安全。西方國家認為,中東的威權政府有助於以阿關係的相對穩定,同時,與阿拉伯獨裁者合作,還能保障石油供應。
除了西方國家,中國與俄羅斯的態度也導致了中東地區侵犯人權現象盛行。這兩個大國運用手中的否決權阻止安理會對敘利亞施壓,導致該國的流血鎮壓得以持續。"人權觀察"還指出,南非、印度、巴西等民主國家同樣對阿拉伯之春支持不力;這些國家往往將資助民權事業視作"帝國主義行徑"。"人權觀察"負責人羅斯說:
"儘管這些國家自己已經擁有了憲政,並從中受益良多,但是卻對支持阿拉伯人民的民主訴求三心二意。"
即便阿拉伯國家聯盟已經在浪潮期間首次展現了其調停能力,但獲得的成果依然很有限。羅斯因此認為,敘利亞、葉門及巴林等國需要國際社會的更多支持,這些國家的人權依舊在被漠視:
"看看那些國家暴力鎮壓進步勢力的行徑,就能知道國際社會置當地人民於不顧的做法是錯誤的。他們需要國際社會的幫助。"
西方國家態度應該更積極
即便是已經在阿拉伯之春浪潮中取得初步勝利的人民,也依然亟需幫助。突尼斯、利比亞、埃及等國的過渡政權當前必須修改憲法,重建國家機關。其中,司法部門的重建尤為重要,它是警察機關、軍隊及行政部門行使職能的前提。"人權觀察"組織指出,這些同時也是制止暴力的前提。
此外,該組織還呼籲西方國家應接納新政權為新的合作夥伴。羅斯認為,儘管這些國家民主轉型之後,選舉中民眾大多支持伊斯蘭主義的政治派別,但通過多數選舉產生的政權必須得到尊重:
"我們呼籲國際社會接納這些國家的伊斯蘭政黨。如果他們上台執政,國際社會應當確保當地的基本人權得到保障,必要時還能施加壓力。"
此外,羅斯還呼籲切實保障這些國家少數民族及婦女的權益。
作者:Viktoria Kleber 編譯:文山
責編:任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