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以哈戰爭給台灣帶來何種啟示?

2023年10月12日

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周四表示,已經成立了一個專案小組,從哈馬斯對以色列的突襲中吸取教訓,並強調台灣「備戰不求戰」。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則提到「兵凶戰危」,他的言論遭到了民進黨立委王定宇的怒斥。

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表示「情報工作真的很重要」,因為擁有情報才能預先因應、阻止戰爭
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表示「情報工作真的很重要」,因為擁有情報才能預先因應、阻止戰爭(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Walid Berrazeg/SOPA Images/ZUMA Press Wire/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巴勒斯坦極端主義軍事團體哈馬斯對以色列進行恐襲、衝突持續升溫後,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10月12日在立法院接受採訪時表示,台灣國防部已經成立專案小組研析這次衝突。他認為「情報工作真的很重要」,因為擁有情報才能預先因應、阻止戰爭。

路透社的相關報導指出,台灣近年來受到北京越來越大的軍事和政治壓力。自2022年8月以來,中國在台灣島附近舉行了兩場大型軍演,讓人們更加擔心兩岸可能爆發軍事衝突、影響全球。中國將台灣視為自己領土,並一直表示不放棄武統。儘管台灣面臨的軍事威脅與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的情況非常不同,但目前的以哈戰爭也讓一些人聯想到了中國攻台的可能性。

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說,「共同期望就是避免戰爭,這也是國軍有的態度,國軍在這方面從頭到尾都沒停過,國軍不會抱持很樂觀或極度悲觀的態度」圖片來源: Sam Yeh/AFP/Getty Images

據中央社報導,邱國正表示,這兩天看到媒體報導,百姓無辜死傷,真的慘不忍睹,這也給台灣「備戰不求戰」的啟示,共同期望就是避免戰爭,這也是台灣軍方的態度,並稱會嚴密監控一切徵兆。

台灣軍方的動員能力如何?

在被記者問及以色列一天內動員30萬名後備軍人,台灣軍方是否有同等能力時,邱國正回應,「國軍都有動員規劃,一開始接到動員令,後續進行編實、戰耗補充,台灣地方不大、人員都有造冊,按照以往動員教育召集經驗,報到率蠻高的」。

據台媒聯合新聞網報導,邱國正還提到,以巴衝突給國防部帶來的啟示除了情報戰之外,另一個是飛彈及火箭的飽和攻擊,「一起來的話,沒有哪個國家能招架」,台灣國防部能做的,就是調整部署,將面與距離加大,調整戰術位置。

蔡英文政府近年來積極增強台灣的軍事能力,推動軍事現代化,以加強台灣的防禦能力。

路透社報導指出,台灣政府譴責了哈馬斯的襲擊,台灣總統蔡英文表示台灣「將繼續致力於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合作,打擊威脅和暴力,捍衛自由和民主」。

哈馬斯(全稱「伊斯蘭抵抗運動」)是德國、歐盟和美國認定的恐怖組織。

澳洲前總理:台灣需要做更多

據路透社報導,澳洲前总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周三(10月11日)在台北的一個論壇上表示,由於中國對台灣的威脅,加強台灣的抵禦能力非常重要,而台灣自身也需要做更多。台灣外長吳釗燮也出席了該論壇。

莫里森說,「台灣本身也必須表現出這種緊迫感。以色列是一個比台灣更小的國家,同樣生活在持續的威脅之下,而他們在國防上的支出比例遠遠高於台灣」。

台灣政府提出的明年國防預算總額佔台灣GDP的2.5%。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以色列今年的國防預算佔其GDP的4.5%。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表示,哈馬斯突襲以色列「讓大家感受到什麼是兵凶戰危」圖片來源: Tsou Tzung Han/DW

朱立倫:「讓大家感受到什麼是兵凶戰危」

台灣將於明年1月舉行總統大選。國民黨聲稱,這次選舉是戰爭與平之間的抉擇。國民黨指責民進黨故意挑釁中國,將台灣推向戰爭邊緣,民進黨則對此堅決否認。

上周日(10月8日),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表示,哈馬斯突襲以色列「讓大家感受到什麼是兵凶戰危」。據台媒三立新聞網報導,朱立倫強調,他相信兩岸和平才是大家最期待 ,沒有任何一位台灣民眾希望看到戰爭或兵凶戰危的情況。

民進黨立委王定宇狠批朱立倫

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則在其臉書頁面駁斥朱立倫,批評國民黨沒有譴責中國以及中國對台灣的威脅。

王定宇寫道:「兵凶戰危」,然後呢?面對威脅和侵略者,有二種「和平」:一種是持續壯大自己……,是備戰達成避戰的「真和平」;另一種是迎合侵略者……,這是「投降式假和平」,這是引誘侵略者因成本較低成功率較高而動手「引戰式假和平」。

這位民進黨資深立委批評朱立倫和藍白紅陣營,「見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以色列戰爭,習慣性地推銷兵凶戰危,然而卻不見譴責威脅台灣的中共」,「這些人不是和平主義者,而是在有意或無意間成為侵略者的馬前卒!」

(路透社等)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