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仍然抵制華格納
2012年6月1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2010年成立的以色列華格納協會籌劃了這一音樂會,但最終卻被取消。假如成行,它便是一次打破一個不成文戒規的行動。在以色列,對抵制華格納作品並沒有明文規定。
人們已經在以色列召集了百餘名音樂工作者,他們開始排練"湯豪嗇"(Tannhäuser)和"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並為其他著名華格納歌劇配器。為這一系列活動出資的不是國家公共財政,而是私人捐款。除演出外,還計劃了旨在配合該次活動的學術報告會。但公佈這個系列活動時,卻招致大範圍的抗議和憤怒的指責。這一背景下,特拉維夫大學領導層不得已取消了演出計劃。
希特勒的音樂聖殿
直到今天,提到華格納,以色列人民仍然情緒激憤,納粹大屠殺的倖存者對華格納懷恨尤深,因為他的音樂讓人回憶起恐怖的歲月。是希特勒,親自將華格納尊為他最喜愛的作曲家;也是他,同華格納在拜伊洛特的後代保持了親密的關係。希特勒不僅常常出現在拜伊洛特"華格納音樂節",他更是華格納家族的座上客。華格納的兒媳維尼弗雷特(Winifred Wagner)同元首以你相稱,加入納粹黨,直到1980年離世前,她從未動搖過對希特勒的崇拜與忠誠。
華格納是反猶主義者
托馬斯‧曼早在1938年就曾說過,"在華格納那裡,可以看到許多希特勒的影子。"在當下的以色列,估計很多人都持有這樣的觀點。在他們看來,一名在1850年撰寫了反猶主義的《音樂中的猶太教》的音樂家,在以色列上演他的作品,何止是一場挑釁!在這篇文章中,華格納指責猶太音樂家的藝術創作"俗氣"、"低下"並且"不具靈魂",他還寫道,因為受到這類藝術家的影響,德國的文化越來越頹廢。正是在這一層面,華格納的許多歌劇直到今天都被當成納粹屠殺的伴奏曲。面對這一歷史留下的沉重負擔,華格納的後輩們顯得束手無策,探討這一話題時也是躊躇不決。
音樂和意識形態
當今,許多著名音樂家認為,有必要將反猶主義者華格納同作曲家華格納區分開來。柏林國家歌劇院首席指揮巴倫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在一次接受《明鏡》採訪時說,音樂本身是不具意識形態的:"華格納是一名反猶主義者,但他的音樂卻不是。"而第一位打破這一禁忌的世界頂尖藝術家是以色列愛樂樂團的指揮祖賓‧梅塔(Zubin Mehta),時間是1981年。一次音樂會之後,梅塔宣佈,加演一段華格納"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歌劇作品,他對觀眾說,你們可以選擇離開音樂大廳,當然也可以留下。觀眾席裡出現了憤怒的反應,人們的叫罵呼喊聲伴隨了梅塔樂團的演奏,直到結束。
掌聲與挑釁並存
20年後,巴倫博伊姆在耶路撒冷的一次訪問演出中,重複了梅塔的做法。同梅塔一樣,他也在事先同觀眾進行了長談並說,不能忍受的人,可以離開大廳。2011年,以色列室內樂團應邀訪問了拜伊洛特,令人吃驚的是,他們居然演奏了華格納的作品。是華格納音樂節的總監、華格納的重孫女卡塔琳娜(Katharina Wagner)對樂團發出的邀請,雖然他們的音樂會沒有進入正式演出,而是作為華格納音樂節的輔助部分,但他們卻是第一次來到這裡。演出結束時,人們起立鼓掌。指揮帕特諾斯特羅(Roberto Paternostro)說,從地獄走出的那些人,不願同德國以及華格納的音樂再有任何干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就在數月前,特拉維夫歌劇院又發生一起相關事件:歌劇院總監穆尼茨(Hanna Munitz)決定取消一段舞劇中的華格納音樂。她說,只要她身在其位,就不會讓這名音樂家登上以色列的歌劇舞台,她對此決心已定。
作者:Cornelia Rabitz 編譯:李魚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