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伊拉克戰爭的長期陰影

2013年4月8日

10年前,當伊拉克人和美國士兵在巴格達推翻薩達姆‧侯賽因的雕像時,誰也沒有想到戰爭會持續多久以及將有多麼深遠的後果。

FILE - A U.S. Marine watches a statue of Saddam Hussein being toppled in Firdaus Square in downtown Baghdad on April 9, 2003 file photo. (AP Photo/Jerome Delay, File)
伊拉克獨裁薩達姆‧侯賽因雕像10年前被推翻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國務卿約翰‧克裡(John Kerry)最近訪問伊拉克時說:"能夠自由表達意見和不受阻攔地組織政治活動,對於許多伊拉克人來說這還是第一次。""但是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對此不能避而不談。"克裡補充說,有一點是肯定的:伊拉克獨裁者薩達姆‧侯賽因(Saddam Hussein)被推翻十年後,無論是伊拉克局勢還是美國與伊拉克之間的關係,都不是2003年戰爭發動者所期望的的結局:政府機構渙散無能,暴力和侵犯人權的行為不斷發生,"基地"恐怖組織日益發展壯大等等。對伊拉克的這一局勢,美國難以施加影響。人們甚至認為,無論是上屆還是現在的美國政府應該對此承擔部分責任。

人權觀察組織的艾琳‧埃弗斯(Erin Evers )就對美國的人權政策提出批評。阿布格萊布(Abu-Ghraib)監獄對伊拉克囚犯有辱人格的待遇就是一個例子。埃弗斯說, "在2002/2003年,在人權方面,我們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現在情況不同了。美國政府很難對伊拉克侵犯人權的行為進行抨擊。 "歐巴馬總統上台後,我們也沒有看到任何改善。"

駐軍協議談判失敗

目前仍然有10.500名美國人駐紮在伊拉克,其中包括外交人員和一些負責提供安全,食宿和其他行政幫助的私營公司員工。在今年年底前,駐紮在伊拉克的美國人將減少到只有5.100人左右,其中約五分之一是外交官。自2011年年底以來,伊拉克已經沒有了負責維護安全的美國士兵。因在美國士兵享受豁免權的問題上存在爭議,雙方就一項駐軍協議舉行的談判陷入僵局。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政治學教授彼得‧費韋爾(Peter Feaver)認為責任在於歐巴馬政府。他說: "伊拉克總理馬利基已經準備讓美軍士兵享受豁免權,但美國律師堅持必須由議會批准。"而伊拉克人不相信在議會能夠獲得通過,最終導致談判破裂。

4月9日伊拉克戰爭爆發10周年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伊拉克的安全局勢不穩定。導致人員傷亡的恐怖襲擊事件不斷發生。現在的局勢尤其緊張,因為4月20日,20個省中有18個省份將舉行選舉。僅靠推翻薩達姆‧侯賽因無法改善人民的處境。埃弗斯說:"人們都說薩達姆統治時期的情況非常糟糕,但那時侯敵人只有一個。如果人們遠離政治,還能夠勉強過上正常的生活。"但是現在,局勢的危險性難以看清,而且給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帶來影響。

但是美國保守的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的吉姆‧菲利普斯(Jim Phillips)則持不同意見。他說,。 "如果10年前美國不干預,薩達姆‧侯賽因依然掌權的話,最近幾年死亡的伊拉克人可能更多,或許還會發生另一場戰爭。"和專家們一樣,美國民眾對伊拉克戰爭的看法也是意見不一。皮尤(Pew )研究所的一項調查顯示,44%的美國人認為捲入伊拉克戰爭是個錯誤,41%的受訪者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雖然46%的受訪者認為,美國已經基本上達到了其目標,而43%的美國人或多或少地認為伊拉克戰爭是失敗的。

高昂的代價

在伊拉克戰爭10周年紀念日之際,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一份聲明中尤其提醒人們不要忘記在戰爭中遇難的那些美國人。他說,為了讓伊拉克人在經歷了多年的困苦之後能夠有機會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4500多名美國士兵在伊拉克付出了生命。

奔赴巴格達的美軍士兵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傳統基金會的菲利普斯說,美國人為伊拉克戰爭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首先是巨大的財政支出。根據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ät)最近的一項調查,美國為伊拉克戰爭總共支出2.2 兆美元。除此之外付出的另一個高昂代價是:"美國在阿拉伯世界的形象嚴重受損,""與歐洲盟友的關係受到影響"。"

美國政治學家費韋爾表示,雖然現在還沒有對伊拉克戰爭做出最後裁決,但是美國人已經開始對軍事行動持謹慎態度,目前美國人在敘利亞問題上所持的態度就是一個證明。伊拉克戰爭何時結束也取決於該國局勢的發展。費韋爾認為戰爭已經讓人們清楚地認識到:"發動戰爭比贏得和平要容易。"

作者:Christina Bergmann 編譯:李京慧

責編:苗子

LINK: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16722879,00.html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