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何清漣專稿:中國為什麼熱衷海外併購?

何清漣2005年8月1日

今年3月開始,中國方面不斷對外聲稱,中國企業海外併購數額正以70%的速度增長,預計2005年中國公司海外併購金額將達140億美元,中國也將成為亞太最具併購活力的地區。

中海油併購優尼科遇挫圖片來源: AP

但這種氣壯如牛的海外併購現在卻遇到了兩大類問題。

第一類問題是經濟上的。當中國還沉浸在併購成功的勝利喜悅中時,一些企業就發生嚴重的經濟虧損。2004年,TCL通過併購重組湯姆遜彩電、阿爾卡特手機,規模迅速膨脹,但盈利卻並未因此而增加。TCL集團2004年合並報表後的淨利潤僅為2.45億元,較上年度的5.7億元有較大下降。而聯想收購美國IBM的PC業務後,利潤前景仍然迷霧重重。事實表明,中國企業對於海外併購可能帶來的風險缺乏足夠的準備和應對經驗。

第二類問題是政治上的。就在7月21日中國政府宣佈改變人民幣匯率體制前後幾天,幾家正在跨國併購的國內企業分別遭遇不同挫折:優尼科董事會通過支持雪佛龍出價173億美元現金加股票收購案,併發表聲明,願意「敦促8月10日的股東會決定接受雪佛龍」,這一表態事實上意味著中海油出局。幾乎同時,海爾集團宣佈放棄收購其美國同業美泰。

中海油遭遇到的挫折,其實緣於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戰略。如果說被收購的企業只關注賣價,那麼被併購企業所在國的政府則要關注經濟安全。從2002年開始,有六家中國企業分別成為海外併購的主角,從其購並動機看可分為三類:第一類如五礦集團收購加拿大的Norand a,這是一宗在中國國家資源戰略指導下、以獲得境外不可再生資源為目標的併購案;第二類以獲取中國企業所不具備的核心技術為主要目的,如上汽集團收購雙龍汽車及羅孚汽車;第三類則以獲取國際品牌與銷售渠道並創建世界級企業為主要目標,如海爾、聯想、以及TCL的海外收購。這三種收購動機將來仍然會是未來中國企業海外收購的基本考量。從中國本身的利益來說,從這樣的戰略角度出發併購合乎本身利益。

但上述三類戰略考慮,卻未必都符合被併購企業所在國的國家利益。第三類以獲取品牌與銷售渠道為目的的戰略考慮,一般來說不妨礙他國的經濟安全,但第一類卻很明顯地涉及資源稀缺條件下的資源安全;第二類則需要區分,如果只涉及民用技術也無問題,但一涉及軍事技術則關卡重重。

從所有的資料來看,中國的海外併購可謂不惜血本。一旦發現可心的資產,便不惜一切代價據為己有,付出的成本往往過於沉重,而中國業界雖然將這種行為戲稱為「18歲現象」,承認這種併購行為在經濟上不成熟,但卻絲毫不減緩海外併購速度。從已經完成併購的聯想、以及海爾和原打算購買優尼科的中海油這三個併購項目所涉資金來看,加總為215億美元。有人計算,這需要中國賣一億部計算機、一億個冰箱或空調,再貼上一億件衣服和一億雙鞋子,才能賺到這些利潤。對於這些企業來說,這顯然非企業的財力所及,那麼,到底是誰在推動中國的併購?

這背後當然是中國政府之手。而中國政府推動本國企業海外併購,也有兩重考慮。

一是中國經濟成長隱憂漸顯。由於市場競爭白熱化,中國企業面臨巨大挑戰,大多數企業都面臨利潤下降的困境。這些企業希望通過擴大規模來降低成本,以贏得更多的利潤空間。 二是由於中國的外匯儲備總量過大,今年上半年已達7,110億美元。只有下列幾種方式可以緩解當前外匯供需不平衡的狀態:一是把進來的美元花出去;二是降低國內需求;三是調整匯率。於中國政府來說,通過對外投資、跨國併購等方式將美元花出去減少壓力是合理選擇。

在此情況下,中國政府採取許多措施鼓勵本國企業「走出去」,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專門舉辦「2005年中國企業『走出去』國際論壇」,表示政府部門將從政策和財政上為企業提供更多的支持──請注意「財政支持」這四字內涵。有此四字,美國國會的質詢中國企業有政府支持並不算冤枉中國。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