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來自中國的制度競爭

2011年5月20日

德國政治學家曲恩認為,從當前世界的發展趨勢中,可以看出民主制在21世紀的前景,趨勢之一就是以中國為代表的專制下的成功發展,形成了與西方民主制的競爭,迫使「民主問題「」重新回到世界政治論爭的核心」。

1989年學生樹立在天安門廣場的民主女神像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每日鏡報》(5月17日)刊登柏林社會科學中心跨國衝突和國際制度系主任米夏埃爾曲恩教授(Michael Zürn)的文章,題為被磨碎的民主。作者所分析的一個發展趨勢是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模式對西方民主制的衝擊。

該文寫道:第二個與民主相關的發展是:最遲從金融危機以來,面對來自西方的自由民主,一個以中國為代表的政治制度的競爭者成長起來。較之末期的現實社會主義,它有兩個特點:一是大不相同,二是卓有成效。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它在經濟上充分地發揮市場活力,而沒有與自由民主的機制相連,從而對市場和民主似乎不可分離的聯繫提出懷疑;它卓有成效,因為在中國和新加坡這樣的國家,實行威權統治的精英不能輕易被指責為自私自利的暴君並且被趕下台,其政策含有明顯的公共福利成分,並且取得可觀的成就。

作者指出:中國在最近15年裡,從絕對貧困中被解救出來的人數,超過了全歐洲在整個20世紀的相應數字。

與這種發展相應的是,中國領導人表現出新的自信。他們不久前在每次出國訪問時都還強調,要向西方學習,現在則改變了說法,強調互相學習的必要性。可是,中國人的新自信並不穩定。北非的起義浪潮表明,當人們獲得一定的物質富裕之後,個人自由和自主自決的準則力量也就會繼續發揮效應。中國政府相應地也對北非的發展表現出極大的敏感,對本國的反對派加劇了打壓。

作者還寫道:儘管如此,中國、新加坡和一些其它亞洲國家表明,雖然掌權者沒有被置於民主監督之下,個人權利也得不到保障,至少在幾十年內一個所謂的共同利益是可以得到發展進步的,這就尤其讓1989年之後所代表的自由民主是唯一選擇的觀念受到破壞。

在1989年之後,對於民主的狂熱追求並非僅僅來源於個人自決的規範邏輯,而且也來源於實證的推測,即共同利益和福利長期而言只有在自由民主的框架下才能增加得最好。如果現在中國被視作至少在西方世界之外另一種政治制度的選擇的話,那麼什麼是正確的政治制度這個問題又重新回到世界政治的議事日程上來了。

另一種統治依據

作者認為,這種與西方民主不同的發展顯示,自治、共同體的自我價值感、以及技術官僚治國的富有成效的政策結果成為合法性基礎

作者指出:結果可能會出現一個局面,西方式的日益缺乏民主的自由主義模式與亞洲式的非民主的威權統治兩者同時作為主要的合法化模式相互對立,民主原則在它們之間被磨碎。

所以,21世紀民主執政的前景也就讓人產生矛盾的心理:關於合理的統治依據的問題變得越來越重要,不言而喻這也是民主所關注的,對於這個問題,純粹的自由民主式回答可能會失去說服力,所以,必須重新予以論證並且在運行機制上予以審慎考量。

編譯:林泉

責編:雨涵

(以上內容摘自德語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