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俄中瞄準「北約的阿喀琉斯之踵」?

2022年6月24日

俄羅斯將北約東擴作為入侵烏克蘭的理由之一。其實北極的斯瓦爾巴群島才是北約和俄羅斯最「接近」的地方。雖然這裡主權上歸屬於挪威,但一份特殊的國際條約卻使得它幾乎成為俄羅斯人的天下。而中國也對它有著濃厚興趣。

Forschungszentrum Arktis China | Yellow River Station in Ny-Alesund
位於斯瓦爾巴第三大定居點新奧勒松的中國北極黃河站圖片來源: Dominique Faget/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斯匹次卑爾根島(Spitsbergen)是斯瓦爾巴群島(Svalbard)中最大的島嶼,靠近北極。它是挪威版圖上最北端的國土,但是俄羅斯人卻可以在這裡開礦、修建房屋、打魚。它被稱作北約的「阿喀琉斯之踵」。

這些位於挪威本土和北極之間、由冰川和山峰構成的島嶼不僅僅對莫斯科具有重要意義,連北京也將其視為在該地區戰略和經濟上的橋頭堡。

這裡甚至還有列寧像圖片來源: Jonathan Nackstrand/AFP/Getty Images

而這裡的特殊情況則源於一份有史以來最匪夷所思的國際協議——《斯瓦爾巴條約》。

這份條約將斯瓦爾巴的主權劃歸挪威,但是46個簽約國的公民都可以免簽進出該地,並且在這裡居住和開發自然資源,只要他們不違法,就可以享受和挪威公民基本上一樣的權利。

這份協議的締約國中有俄羅斯、中國,也有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西方國家。

「北約的阿喀琉斯之鍾」之名從何而來

巴倫支堡是斯匹次卑爾根島的第二大定居點,這裡的居民大多數是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其中370人是俄羅斯人和來自烏東頓巴斯地區的烏克蘭礦工。

前蘇聯曾經在巴倫支堡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採礦。「幾個世紀以來,俄羅斯人在斯匹次卑爾根的土地上揮灑了無數的汗水和鮮血」,俄羅斯派駐領事古什金(Sergey Gushchin)說,「我不會反駁它是挪威的領土,但它的確是俄羅斯歷史的一部分。」

巴倫支堡的俄羅斯礦區圖片來源: Jonathan Nackstrand/AFP/Getty Images

他也坦言,自從2月份烏克蘭戰爭爆發之後,一些烏克蘭人從這裡離開了。

挪威南森研究所(Fridtjof Nansen Institute)的政治學者穆依(Arild Moe)認為,俄羅斯在該地的「主要利益訴求就是,避免其它國家大舉進入斯瓦爾蘭地區的局面出現」。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莫斯科有意識地保持在這裡的存在感,並且密切關注著一切動向。

為什麼將這座位於北極圈內的寒冷島嶼稱作「北約的阿喀琉斯之鍾」呢?喬治‧馬歇爾歐洲安全研究中心(George C. Marshall European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的維瑟爾教授(James Wither)指出,一方面它距離挪威大陸十分遙遠,另一方面《斯瓦爾巴條約》賦予它的特殊地位為俄羅斯在這裡進行軍事幹預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藉口。

這位前英國陸軍軍官曾在2018年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儘管發生直接軍事對抗的危險很低,但是在俄羅斯尋求分裂西方、將北約中立化的長期目標過程中,斯瓦爾巴很有可能成為俄羅斯大膽賭博中的一個押注。」

中國——晚到的競爭者    

2016年,挪威政府出資3億克朗(約合3350萬歐元)買下了朗伊爾城(Longyearbyen)的一處大片房產,這也是斯瓦爾巴半島上唯一僅存的私有產業。

在解釋為什麼要這樣斥巨資購置地產時,挪威政府表示,這是為了「讓這片土地屬於挪威」,而外國投資者,尤其是中國投資者對這裡擁有濃厚的興趣。

圖片來源: Xinhua/IMAGO

和其它高緯度島嶼比如格陵蘭島、冰島和法羅群島一樣,斯瓦爾巴似乎也進入了中國的視野。北京早已自我定義為「近北極國家」,並且提出了打造一條「冰上絲綢之路」的計劃。

由於地球變暖的加速,北極附近浮冰覆蓋的水域不斷減少,更多的經濟開發和開闢航線的機會也跟著浮出水面,儘管不少還僅限於理論層面。

隨著這裡新的漁場出現,獲取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難度降低,每個國家都希望在這裡佔據一席之地。

在斯瓦爾巴第三大定居點新奧勒松(Ny-Alesund),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建立的北極科考站是相當醒目的建築。

這座被中方稱作「黃河站」的建築由兩尊大理石獅子把守。專家認為,斯瓦爾巴的一些科學考察設施似乎更具有地緣政治色彩。而奧斯陸則指出,所謂的「科考外交」更適合在南極洲進行,而不是在有著明確主權歸屬的斯瓦爾巴。
  

(法新社)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你知道嗎?北極暖化比其他地方還要快!

02:03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