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俄烏戰爭後續效應 台灣提升戰備狀態與民防能力

William Yang
2022年8月31日

過去幾個月,烏克蘭戰爭促使台灣對其後備軍人教召制度進行改革,同時也有部分公民社會團體開始透過不同計畫來推廣急救相關的技能。專家告訴德國之聲,這些改變可以幫助台灣人民更瞭解如何應對潛在的危機。

Taiwan | Forward Alliance
台灣民間組織「壯闊台灣聯盟」自今年3月以來,該組織一直在台灣各地提供民防培訓的項目,教導人民如何在緊急情況下進行急救、治療創傷、進行搜索和救援以及尋找庇護所。圖片來源: William Yang/DW

(德國之聲中文網)隨著烏克蘭戰爭進入第七個月,越來越多台灣人民開始感受到他們必須對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做準備。最近幾個月,台灣當局和民間社會組織啟動了一系列改革和培訓,希望藉此提高台灣人民的備戰準備和應對任何潛在危機的能力。

其中一個投入相關工作的組織是「壯闊台灣聯盟」。自今年3月以來,該組織一直在台灣各地提供民防培訓的項目,教導人民如何在緊急情況下進行急救、治療創傷、進行搜索和救援以及尋找庇護所。該組織的創辦人吳怡農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我們正在讓台灣民眾接受危機應對的相關培訓,相關訓練的主要目的是讓台灣各地社區能持續運作,並幫助民眾準備好應對人為或天然的危機。」 

壯闊台灣聯盟原先預計8月啟動相關培訓項目,但在烏克蘭戰爭加劇了台灣部分台灣人民對情勢的擔憂後,該組織決定將培訓項目提前至3月啟動,希望藉此回應有意願參與培訓的民眾。吳怡農指出:「許多台灣民眾向我們表達希望參與培訓的意願,他們想知道自己能如何相互幫助,以及如何為社區服務。」

他補充道:「因此,我們調整了培訓的日程與內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加培訓。我們已經培訓了超過1000人,但這還不夠。我們清楚明白,公共復原力必須是整個社會的努力,我們需要將這些培訓全國化。」

8月27日,壯闊台灣聯盟在台灣第二大城市台中組織了一次培訓,有幾十人報名參加,現場學員包含了退休人員、家庭主婦、年輕的專業人士和學生,他們在台中一個社區活動中心學習急救的基本技能。大多數參與者說,烏克蘭的戰爭和台灣敏感的政治地位促使他們參加這次培訓。

一位在教育產業工作的李女士告訴德國之聲:「我是因為烏克蘭戰爭才決定參加這個培訓。台灣人民長期享有和平,但我不認為我們應該為此對中國帶來的威脅視而不見。這個培訓讓人民獲得急救相關的資訊,瞭解危機發生時,我們該如何應對,以及也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台灣不像我們想像的這麼安全。」

專家:培訓增進公民社會應對潛在危機的意識 

該組織的創辦人吳怡農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他們正在讓台灣民眾接受危機應對的相關培訓,相關訓練的主要目的是讓台灣各地社區能持續運作,並幫助民眾準備好應對人為或天然的危機。圖片來源: William Yang/DW

另一位參與培訓的陳女士向德國之聲表示,讓公民意識到他們也可以成為急救團隊的一份子是很重要的。她說:「我認為,只要有潛在危機,我們就能有機會學習如何幫助他人。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我認為人們更加意識到台灣的處境有多麼脆弱。我們無論如何都需要保持警惕。」

部分專家認為,民防培訓將對社會應對緊急情況產生正面影響。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的軍事專家蘇紫雲告訴德國之聲:「這些訓練可以讓台灣民眾有一個警覺感。這些急救的技能也非常實用,不論在天災或戰爭都可以發揮效果。經過這個訓練的人也比較容易鎮定,他們能讓旁人鎮定。」

自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本月初訪問台灣以來,中國增加了其在台灣周圍的軍事活動,包括在台灣周圍實施為期七天的軍演,並多次派遣戰機與海軍艦艇越過台灣海峽中線。

中國連日來派遣無人機侵擾台灣外島的金門,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29日被問到相關問題時,於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相關事件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他說:「我也看到了有關視頻。中國的無人機在『中國的領土』上飛一飛,這不是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

台灣推出新的後備軍人教召計畫

除了努力加強民防,台灣當局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後,也改革了其後備軍人的教召計畫,希望提高後備軍人的備戰能力。今年3月,台灣國防部公佈未來將把後備軍人教召的訓練時間延長至兩週,且教召期間與戰鬥訓練的時間會增加一倍。

雖然過去幾個月台灣開始試行新的教召計畫,但部分參加過新制教召的後備軍人仍對新制教召的實用性以及台灣後備軍人整體的心態提出質疑。一名今年8月參與新制教召的陳先生告訴德國之聲:「雖然新制教召的訓練課程、流程跟內容都比過去的教召精實,但若有戰爭發生,我覺得新制教召內容還是沒有把如何將這些訓練運用至實際戰爭想的很透徹。」

他補充道:「我們打靶用的槍是民國70多年製造的,而這次與我一銅參與教召的大概有300多人,不過真的可以拿來用的槍卻不到參與教召人數的十分之一。我認為教召在實際面與理論面之間還是有段差距。」

陳先生指出,因為參與教召的人員年紀本來就比志願役的士兵來的大,所以在教召期間,現役士兵都沒有對參與教召的後備軍人進行強制管理。他說:「我還是看到蠻多懶散的狀況。我不覺得在教召期間,大部分人有把它當作一回事。他們把教召當作渡假、動動或調養一下身體。」

台灣軍事專家蘇紫雲告訴德國之聲,後備軍人教召訓練的改革過程是一個漸進的轉變,而不是一場革命。他說:「我想教召內容還有很多需要進步的地方,但我覺得教召現階段最大意義是讓整個社會培養出一個所謂『支持防衛力量』的文化,我認為這個非常重要。」

蘇紫雲建議,台灣當局在後備軍人訓練中應該更強調實彈演習,因為這是戰備技能中很重要的一環。他說:「教召最重要的部分應該是實彈射擊。行軍等部分的時間可以縮減,把更多時間運用到作戰技巧。台灣軍方應該投資更大成本到射擊訓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