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俄羅斯人排隊告別戈爾巴喬夫 普丁缺席葬禮

2022年9月3日

蘇聯末位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的葬禮周六於莫斯科舉行。雖然有「國葬元素」和儀仗隊,但並不是國葬。大批俄羅斯民眾手持鮮花向戈爾巴喬夫告別。匈牙利總理奧爾班也現身葬禮,而普丁並未出席。

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的葬禮9月3日在莫斯科工會大廈圓柱大廳舉行
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的葬禮9月3日在莫斯科工會大廈圓柱大廳舉行圖片來源: Sergei Bobylev/Tass/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的葬禮周六(9月3日)在莫斯科工會大廈圓柱大廳舉行,並對公眾開放。大批民眾排隊進入大廳內哀悼致意。戈爾巴喬夫在主政時期推動大刀闊斧的改革,加速冷戰結束並促使蘇聯解體。

美聯社指出,克里姆林宮拒絕宣佈舉行國葬,反映其對戈爾巴喬夫政治遺產的不安。戈爾巴喬夫在西方世界頗受愛戴,但是在本國卻因為其改革政策帶來的混亂局面而飽受詬病。而在他去世之後,也沒有像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一樣得到國葬級別的哀榮。

莫斯科工會大廈位於莫斯科大劇院和議會下議院杜馬之間,這裡曾存放過已故蘇聯領導人列寧、史達林、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的遺體。自蘇聯時期以來,這裡一直是舉行國葬的場所。

大批俄羅斯民眾手持鮮花前往圓柱大廳向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致意圖片來源: NATALIA KOLESNIKOVA/AFP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表示,總統普丁因日程安排緊張將無法參加戈爾巴喬夫的葬禮。在被問及普丁周六行程時,佩斯科夫透露,普丁周六有一系列工作會議、一個國際電話,並且需要為出席下周一個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商業論壇做準備。

戈爾巴喬夫於本周二(8月30日)因病去世,享年91歲。告別儀式後,他將下葬於莫斯科的新聖女公墓,安葬在妻子賴莎的墳墓旁。

在周六的葬禮上,前往致哀的民眾從戈爾巴喬夫的靈柩前走過並致上鮮花,現場播放莊嚴的音樂。大廳中放著戈爾巴喬夫的照片,他的臉上掛著笑容。戈爾巴喬夫的女兒伊琳娜和她的兩名孫女坐在棺木旁。

戈爾巴喬夫葬禮雖非國葬,但有儀仗隊等國葬「元素」圖片來源: Sergei Bobylev/Tass/dpa/picture alliance

在沙皇統治時期,宏偉的圓柱大廳內曾舉辦貴族舞會,在蘇聯時期作為高級會議和代表大會以及國葬場所。雖然葬禮在這個著名地點舉行,但克里姆林宮沒有宣佈舉行國葬。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稱,戈爾巴喬夫的遺體告別儀式將會包含一些國葬"元素",現場會有儀仗隊,並且政府也協助喪儀的操辦工作。佩斯科夫還表示,普丁9月1日赴加裡寧格勒考察,臨行前他曾前往中央臨床醫院向戈爾巴喬夫的遺體致哀。

俄羅斯官媒報導稱,普丁9月1日前往中央臨床醫院向戈爾巴喬夫的遺體致哀圖片來源: Russian pool/AP/picture alliance

若宣佈為戈爾巴喬夫舉行國葬,將迫使普丁出席,莫斯科勢必得邀請外國領導人到場。在揮軍進攻烏克蘭與西方關係緊張的情況下,俄羅斯顯然不願這麼做。

2008年至2012年擔任俄羅斯總統的俄羅斯安全委員會副主席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出席了告別式。他隨後在社媒上發表了一篇帖子,提到了1991年蘇聯解體,並指責美國及其盟國試圖策劃俄羅斯的分裂。

經常批評西方對俄羅斯制裁的匈牙利總理奧爾班也出席了葬禮。

匈牙利總理奧爾班出席戈爾巴喬夫葬禮圖片來源: Alexander Zemlianichenko/AP/picture alliance

但這場葬禮與葉利欽的國葬待遇形成對比。在戈爾巴喬夫所領導的蘇聯接替之後,葉利欽成為隨後成立的俄羅斯聯邦第一任總統。而曾經在蘇聯情報機構克格勃任職的普丁則是葉利欽親自選定的接班人。

2007年葉利欽去世,普丁宣佈其葬禮日為全國哀悼日,當時不少國際政要,包括前美國總統老布希、克林頓都參加了葉利欽的國葬儀式。

路透社指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動似乎是在試圖部分扭轉1991年蘇聯解體所造成的局面。戈爾巴喬夫當時允許那些東歐共產主義國家自行選擇道路,允許東德和西德統一,這一決定也促使當時的蘇聯加盟共和國民族主義運動壯大,而他則無力平息這些運動,直到蘇聯走向土崩瓦解。

普丁在2000年當選為俄羅斯聯邦總統,在掌權五年之後他表示,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

戈爾巴喬夫去世的消息公佈15個小時之後,普丁才發表了一段言辭謹慎的唁電,稱這位前蘇聯領導人"對世界歷史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他還表示,在上世紀80年代,戈爾巴喬夫深深體會到了改革的必要性,並且努力尋找解決緊迫問題的途徑。

戈爾巴喬夫:蘇聯最後一位領導人的跌宕人生

04:21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美聯社、路透社等)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