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的韓國慶祝「單親媽媽日」
2012年5月1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當崔賢淑(音)發現自己懷孕時,她不知道該向誰求助。她當時34歲、未婚,她的男友已不知去向。懷孕8個月後,崔賢淑終於對她的兄長坦誠懷孕,但他的回答讓崔賢淑更加受傷。
"他告訴我,我應該把孩子拿掉,或是送給別人領養。"
現在的崔賢淑是個7歲男孩的母親。她以單親媽媽的身份撫養孩子,這在家庭觀念保守的韓國是個罕見的決定。
撕去恥辱的標籤
崔賢淑在首爾負責一個婦女團體的運作,幫助與她處境相同的婦女。她表示:"韓語中'單親媽媽'這個詞匯本身就是個貶義詞,她們不受社會認同。"
她的組織教導單親媽媽理財和烹飪,近期更開始為無法與家人同住、即將生產的單親媽媽提供住處。這個團體最大的期望是幫助這些婦女走到陽光下,讓社會聆聽她們的聲音。
本周五在首爾將第二次舉行單親媽媽日。活動的參加者不僅希望能讓單親媽媽擺脫社會的歧視,同時要求政府為未婚的母親們提供更多援助,而非資助孤兒院、鼓勵國內和海外的領養。
領養計劃
韓國在韓戰結束後開始推動國際領養計劃。外國軍人與韓國女性所生下的子女是最早被送往海外接受領養的一批兒童。爾後的數十年,韓國社會的貧困和缺乏社會福利是領養計劃非常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自1950年代起,至少有15萬韓國嬰兒被歐洲和北美的家庭領養。過去十年間,許多當初被領養的兒童在長大成人後紛紛回到韓國尋根,試圖尋找親生父母。部分人決定永久遷回韓國定居,成為國際領養計劃的強烈反對者,並為韓國的單親媽媽發聲。
1972年被美國家庭領養的特倫卡(Jane Jeong Trenka)在2004年回到韓國。她表示:"韓國對未婚生子的婦女有強烈的成見。比起讓親生母親自己撫養小孩,他們更願意資助孤兒院。"特倫卡目前擔任反領養組織TRACK的主席。
特倫卡稱,2011年92%被領養的韓國兒童是由單親媽媽所生。其他倡議者表示,家人和醫生會對單親媽媽施壓,要求她們放棄自己的孩子,因為生下孩子意味著龐大的金錢負擔。
特倫卡說:"我完全不認為韓國有必要繼續實施國際領養計劃。韓國已經有足夠的資源照顧這些孩子。"
轉變的時機
特倫卡指出,今日的韓國已是G20以及經合組織的成員。它是亞洲第四大經濟體。特倫卡與其它歸國的被領養子女表示,政府現在應幫助未婚女性留下自己的孩子。為單親媽媽發聲的崔賢淑說,她當年在生下兒子後幾乎決定要將他送人領養。她帶著孩子到了孤兒院,但強烈的罪惡感驅使她將兒子抱回家。
崔賢淑稱,如果韓國的社會情況能改善、接納她這樣的單親媽媽,沒有女人會願意放棄自己的孩子。"將孩子送養會讓一個母親痛不欲生,她將不可能再過正常的人生。"
作者:Jason Strother 編譯:張筠青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