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假如生活裡沒有手機?

2013年4月27日

這是一個實驗:一個星期不使用智慧型手機。德國布倫瑞克市兩所學校的10年級學生參與了這項實驗。年輕人真的像成年人想得那樣,那麼依賴手機嗎?

Zwei Schülerinnen der zehnten Klasse tippen am 15.04.2013 in einem Klassenzimmer des Martino-Katharineum Gymnasiums in Braunschweig (Niedersachsen) auf ihren Smartphones. Zwei zehnte Klassen des Gymnasiums wollen im Rahmen des Experiments "Eine Woche ohne Smartphone" ihre Handys abgeben. Foto: Sebastian Kahnert/dpa
Experiment Eine Woche ohne Smartphone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噢,天哪!不,我可不能放棄手機」,一周前「手機禁令」開始時16歲的伊莎貝爾曾這樣對自己說。「我沒想到,沒手機我也能活得這麼好」,她對德國之聲記者說。伊莎貝爾和她班上大部分同學一起,參與了在布倫瑞克馬蒂諾-卡特林特高中的這個調查實驗:一個星期不使用手機。參與實驗的還有布倫瑞克的另一所學校的學生。

這看起來並不像是個大問題,畢竟他們還有固定電話、個人電腦、電視和收音機可以用,被禁的只有手機。但學校校長魏德哈格(Manfred Wildhage)表示,這個實驗引起媒體的高度關注。「上周一實驗啟動時,場面非常壯觀。紙媒、電視、廣播,大家都聚集在這裡。」校長魏德哈格認為這很難理解,這個實驗本來只是布倫瑞克一個小的市政項目。他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或許是成年人將自己的某些成見套在了年輕人的身上,認為「年輕人沒有手機就活不下去了」。

數字「全能武器」

儘管是基於自願,但幾乎班裡所有人都參加了這項試驗。沒有參加試驗的一人,是因為父母擔心與其失去聯絡,而禁止參與。80%的青少年放棄的是他們的智慧型手機,這意味著他們放棄了這個包含網路、電話、鬧鐘、時鐘、聊天工具、社群網站、音樂、影片,並可以隨身攜帶的「全能武器」。

科隆媒體成癮行為專家維爾茨(Markus Wirtz)表示,這些特徵讓人非常難判斷手機使用是否成癮。 「這是一個研究灰色地帶,目前針對成癮和正常使用還沒有明確區分。」不過他認為,不倫瑞克的學生們將戰勝挑戰。「在一組人中進行試驗,激勵更大。另外時間上的限制,也讓參與者更容易應對」,維爾茨這樣對德國之聲說。

學生們輕鬆應對

16歲的伊莎貝爾認為這個實驗「好極了」,儘管她起初曾顧慮重重。她說,「當我終於做出決定放棄智慧型手機,我居然發現異常輕鬆。」雖然青少年一直大量使用手機,很多成年人預期的停用後的戒斷症狀並沒有出現。不過她也承認,智慧型手機有時候確實非常實用,「比如我要臨時取消赴約,類似這樣的一些小細節」。 另外她也發現(沒有手機)等公車的時間特別難熬, 「我只有盯著別人看,看他們都穿了什麼。你總得干點什麼打發時間吧」。

16歲的伊莎貝爾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我們當然發現,沒有它(智慧型手機)很多事情變得不便」,專家維爾茨這樣說。這種感覺雖然「不舒服」,但並不算是成癮。「不能把一切行為都上綱上線。一開始是電腦成癮,然後是網路成癮,現在是手機成癮。我覺得還是要有區別地對待。」即使人們真的對手機上癮——比如他們過於關注手機而忽視了現實生活,困擾也不是特別大。他們通過網路社群網站和和即時通訊服務參與社會生活。相反,「如果你沒有智慧型手機,反而有被邊緣化的風險」,維爾茨這樣說。

手機使用「解禁」後

對於布倫瑞克的學生而言,大家一起戒手機一周沒什麼問題,校長魏德哈格初步得出這個結論,「能感覺到,學生們應對起來比較輕鬆」。他們可能會不時地想使用手機,但一直沒有什麼大的不便。十年級學生伊莎貝爾的例子比較典型:實驗前擔憂,實驗後反而感覺更自由。

「有時候不斷收到簡訊,我倒覺得沒有手機更好」,比如學習或做作業時。當然現在伊莎貝爾也可以關機,盡情享受安寧。不過她並不想徹底放棄智慧型手機——不論是出於聯絡父母還是約會朋友的需要。「當你在外面又沒有手機,你就必須找一個公用電話亭,但今天的我們根本不知道那東西怎麼用」。而且,現在也幾乎看不到什麼公用電話亭。

大家一起戒手機一周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校長魏德哈格樂觀地認為,這次試驗會給學生帶來一些啟發。「當學生開始觀察自己的交流溝通行為,他們或許能更有意識地使用這一媒介。這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而科隆的媒體成癮行為專家維爾茨雖然建議警惕智慧型手機的使用,但他也坦言:「針對這個話題的咨詢輔導,我們已經提供四年之久,不過到目前為止,還從未有過人因為手機成癮上門。」

作者:Klaus Jansen 編譯:萬方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