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Serie: China Seminar

2011年4月23日

隨著中國兩國經濟貿易的不斷增長及"中國熱"在海外的悄然興起,很多介紹中國文化、民俗風情及為人處世之道的"中國課"在德國如雨後春筍般湧起,並受到了不少商界人士的追捧。

迷失中國?圖片來源: AP

到中國去做生意

"我們公司五月份將在香港設立一個分部,並外派一名員工過去。" 作為公司負責人的埃森曼(Michael Eisemann)就曾與其他幾名員工一起,上過幾節"中國課"。 "我們學了一些文化、歷史、風土人情的知識,還得到一些關於中國人不同處世方式的介紹。"通過在短短4節課的學習,埃森曼還是認為自己有所收獲:"這幾節課應該算是入門課了。雖然只有一些基礎知識,但還是有所幫助的。其實應該更長些,但我們沒那麼多的時間。希望這些基礎訓練能讓我們的員工有所準備。"

"迷失在中國"

很多第一次來中國的德國人,難免會受到一些異域文化的衝擊:"想到中國,就會想到有很多人。"、"在飯店的菜單上,竟然找不到米飯。"、"在中國,有些樓沒有第4或14層。"、"我用手勢比劃,想要2瓶啤酒,服務生卻拿來了8瓶。(德國手勢中的2與中國的8相同)"、"在中國我就像個文盲,完全看不懂路邊的標牌,認識的只有火車站。"誠然,這些情景與電影"迷失東京"裡鮑勃的經歷還真有些大同小異,好奇又困惑、想說又不知該從何說起。


"中國課"

來自烏爾姆大學的教授科洛茨(Günther Klotz )就為這些臨陣慌了手腳的德國人開了一劑良方 - "中國課"。娶了一位中國太太的他自80年代就開始了與中國的接觸,雖談不上瞭如指掌,但卻也深喑中國人的處事之道。他教授"中國課"已有6個年頭了,並且還得到了"德國工商聯合會"(IHK)的認證。"我們的主題是'理解中國'。我們嘗試去解釋中國人是怎麼想的,他們為什麼會這麼想,當然他們的思維模式和歐洲人肯定有所不同。我們還盡量使學生在與中國人的交往中,避免出現不必要的誤會和錯誤。"

據科洛茨介紹,大部分參加"中國課"的學生都來自於與中國有貿易合作的大公司,還有一些即將去中國的工程師們。"當然也有一些和中國有過接觸的人,回到德國雖然一段時間了,但在課上他們還是會說,'啊,我現在終於明白為什麼失敗了,因為我猜錯了合作方的心思'。"

在德國,提供"中國課"的已不止科洛茨一人,很多類似"中國專家"、"中國咨詢"的公司都瞄準了那些即將去中國,又害怕"迷失在中國"的生意人。課程內容真可謂無所不有,從歷史文化、人文交流到經濟市場、貿易合作,就連對於中國人而言都比較敏感的"關係",也被列舉了出來,並配有生動的解釋。

只有在中國才能瞭解中國

對於生活距中國8000公里以外的德國人來說,中國人也許是神秘而又未知的。"中國課"就為想要瞭解中國的德國人提供了一條捷徑,但短短的幾節課又能讓他們對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瞭解多少呢?對此來自波昂"中國研究協會"的漢學專家格倫博士(Therese Geulen)並不贊同:"參加培訓課程從來都是好的,這能讓人睜開眼睛,瞭解世界。通過這些可以使人開明,並且思考更多。這也是人們參加培訓的目的。而不是去學一些外交手腕,不是通過這些去和中國人、亞洲人或者其它文化的人去做生意。在當下的中國,不可能再對中國人的性格特徵有任何固有的看法了,不是說,北方的中國人如何如何,南方的中國人如何如何。"

格倫還認為以一些授課者對中國的瞭解,還不足以開班授課:"有些人在10年或20年前去過中國,他們當中很多人還不會說中文,這是個很大的問題。很多人對中國文化還不是很熟悉,他們還只停留在傳授個人經驗的水準上,比如如何遞名片。"

對於長期從事中國研究的格倫來說,與中國人交往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我認識一些德國人,他們總是說,我做錯什麼了嗎?如果我這樣做的話,是不是會更順利?其實人們應該保留自己的本色,可以積極、安靜的或是膽怯。人們不會信賴一種文化,而只會信賴一個真正的人。因此,能夠展示自己的文化背景是很好的,人們應該做自己,作為歐洲人,或風趣,或嚴肅。因為信賴只存在於人與人之間。如果一個人我從未見過,就算我上了上千次的培訓課,我還是不可能真正瞭解他。"最後她還強調說:"我認為,只有在中國,才能瞭解中國。"

作者:夢圓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