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斯里蘭卡 島國今昔

2014年5月18日

斯里蘭卡內戰結束至今已經整整五年。據聯合國估計,在持續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戰亂中,共有10萬人喪生。那麼,如今的斯里蘭卡,是不是已經實現了和解?歷史是不是得到了足夠的反思?

Sri Lanka Mutter mit Kind
圖片來源: LAKRUWAN WANNIARACHCHI/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9年5月,斯里蘭卡政府軍攻下了由叛軍"泰米爾猛虎"組織佔領的最後一片土地。5月18日,總統拉賈帕克薩(Mahinda Rajapakse)宣佈內戰正式結束。據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的統計,這場內戰造成的損失是驚人的--28萬難民,10萬人喪生。僅在最後幾個月,就有4萬人身亡。難民大多是泰米爾人,他們在難民營中的生活條件也極其糟糕:缺醫少藥、水盡糧絕。

但對於整個斯里蘭卡而言,2009年夏天是一個終於能松一口氣的時候。該國的主體民族--僧伽羅族迫切希望能夠實現社會安定、民族和解。總統拉賈帕克薩及他領導的"統一人民自由聯盟"在2010年的總統及國會選舉中都獲得了絕對多數。拉賈帕克薩當時表示,將致力於化解泰米爾少數民族的問題。泰米爾人在內戰中創巨痛深,他們一方面爭取正義,另一方面也質疑拉賈帕克薩是否能真正化解難題。

斯里蘭卡北部開通鐵路線,總統(左一)到場視察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發展援助和政治參與

內戰結束已有五年。拉賈帕克薩的總統寶座依然穩若磐石。他的施政成果則是喜憂參半。斯里蘭卡的人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主體民族僧伽羅人尤其明顯。非政府組織"斯里蘭卡民族和平理事會"的佩雷拉(Jehan Perera)說,僧伽羅人此前沒有直接生活在戰區,而現在他們也不必再擔心泰米爾人發動襲擊。而在泰米爾人生活的東北部,政府也推行了許多發展援助項目,增加投資,促進經濟發展。

但是,佩雷拉認為,大部分泰米爾人依然面臨著艱苦的生活環境。他對德國之聲表示,在那些地區,軍隊依舊很強勢,"軍方控制著行政機構,借國家安全之名徵用了大片土地。"佩雷拉說,許多人收入綿薄、居無定所,只能在難民營裡窮困潦倒地過日子。

2013年,泰米爾人的政黨在斯里蘭卡東北部的地方選舉中獲得了勝利。這是當地數十年來首次大選。佩雷拉說,開放選舉是邁向民主的重要步驟。不過,選舉後,中央政府卻沒有依法向民選的地方政府賦予足夠的權力。"他們依然要聽命於總統委派的總督"。

2013年的地方選舉,泰米爾人期望更多的政治參與度。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民族和解 並不成功

泰米爾少數民族最關心的是政治參與度,尤其是和種族和解進程相關的議題。許多分析人士指出,中央政府認為,經濟發展能夠促進和解,這一觀點泰米爾人並不認同。信奉佛教的僧伽羅人與信奉印度教的泰米爾人之間的不信任,由來已久。佩雷拉說,民族衝突的根源現在還沒有被釐清,民族衝突的傷口也遠未癒合。旅居美國的斯里蘭卡學者科台本凱蘭(SI Keethaponcalan)也持相似觀點,他認為,民族和解進程可以說是全面失敗,"今天的社會,分化程度甚至於比五年前更嚴重。因為至今,政府沒有拿出化解少數民族問題的有效政策,內戰剛結束時的有利時機已經錯失。"

總結歷史,反思過去

泰米爾人迫切地想知道,他們在戰爭期間失蹤的親人,如今命運如何。他們認為,這是民族和解的重要前提。佩雷拉說,許多人依然堅信失蹤的親人還活著,"他們相信他們的父親或者兄弟生活在戰俘營裡。他們需要一個答案。 "

2010年,迫於國際壓力,斯里蘭卡政府成立了一個"總結與和解委員會"(LLRC),後者建議通過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追查失蹤人員的下落。但這一措施至今成果寥寥。

國際人權組織則指責政府軍和泰米爾猛虎組織,認為雙方在內戰期間都犯有蓄意綁架襲擊平民、濫殺戰俘等戰爭罪行。"人權觀察"2013年發布的報告指出,內戰受害者至今仍在等待正義,等待負有歷史責任的人被清算。

內戰結束後,許多難民(大多是泰米爾人)只能生活在難民營裡。圖片來源: AP

國際性的調查

今年3月,位於日內瓦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定進行獨立調查。一個國際委員會將徹查1983-2009年間政府軍及泰米爾武裝雙方的侵犯人權罪行。調查的重點將集中在內戰的最後幾個月。斯里蘭卡中央政府對人權理事會的決議提出了抗議,認為這是粗暴干涉內政。許多僧伽羅人也和中央政府持一致觀點。面對該國的反對,聯合國還沒有明確的方案。聯合國人權事務專員皮萊(Navi Pillay)也不願就此事作出詳細的表態。

學者科台本凱蘭認為,這種國際組織主導的調查,只會進一步分裂斯里蘭卡社會,"大家都清楚,政府軍和叛軍都犯有戰爭罪行。"斯里蘭卡民族和平委員會的佩雷拉則強調,關鍵是搞清楚過去究竟發生了什麼,"目的不是清算,而是和解。"

作者:Ana Lehmann 編譯:文山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