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債務減免催生經濟奇跡

2013年2月26日

債台高築、融資困難、失去了債權人的信任-這並不是今天的希臘,而是1953年時的聯邦德國。60年前的2月27日,倫敦債務協定簽署,減免了德國一半的債務,德國的財政狀況才得以好轉。

Die Hand gehört einem Kurzwarenhändler: Die Münzen haben in den letzten zehn Jahren Patina bekommen. Foto: DW/Heiner Kiesel, Dezember 2011 in Berlin
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人至今仍為本國戰後的經濟奇跡感到自豪。戰後德國的經濟增長令人嘆為觀止,從1952到1963年的10年間,聯邦德國的經濟總量就翻了一番。自此,幾代德國人在學校裡學到的都是,德國這個"無比勤奮的民族",在美國的資金援助下實現了經濟重建。

"令人遺憾的是,這是我們拒絕承認某些歷史事實的一個例子。"民間網站erlassjahr.de的凱澤(Jürgen Kaiser)這樣認為。這個組織致力於推動發展中國家的債務減免。債務問題專家凱澤指出,德國人似乎忘記了,在戰後德國自己就曾深陷債務泥潭,就像今天的希臘。

斯圖加特大學的歷史學家隆貝克-亞辛斯基(Ursula Rombeck-Jaschinski)也認為,直到1953年簽訂倫敦債務協定,才讓德國經濟得到了喘息的機會。"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倫敦債務協定,就不會有德國的經濟奇跡。"

債務談判1952至1953年在倫敦舉行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300億馬克的債務大山

當時德國欠著70個國家的債,一部份是戰前遺留下來的,另一部分是戰後新增加的。債務總額將近300億德國馬克。對於西德來說,通過緊縮開支、節省來還債並不是一個可行的選項。相反,經濟重建急需新鮮的資金。

這一點銀行家阿普斯(Hermann-Josef Abs)也很清楚,他是赴倫敦參加談判的聯邦德國代表團的負責人。他的口號是"今天的債權人就是明天的投資者"。

會談在1952年夏天就開始了,談判過程十分艱難。債權方會放棄他們的要求嗎?德國人能信賴嗎?隆貝克-亞辛斯基說,談判甚至差一點破裂,"德國方面向外國債權方提出了一個方案,在德國財政部看來,這是所能爭取到的最大的限度。而債權方則認為,這簡直是厚顏無恥。"

債權人的疑慮

德國方面不得不修改方案,之後談判繼續進行。這與如今希臘與其債權方之間的談判不無相似之處。當時在倫敦,問題的關鍵也是要找到恰當的平衡點。債權方希望盡可能多地收回資金,但同時聯邦德國的經濟又不應該被壓垮。

"英國認為,理論上說德國人也可以償還所有債務。"隆貝克-亞辛斯基說,"但美國人不同意,他們不想讓德國人被榨乾,而是還有餘力從事其他事情,比如重新武裝自己。"1953年2月27日,債務協定正式簽署,協定內容對德國的經濟非常有利。將近一半的債務被免除,其餘的由短期轉為中長期債務。

用60年前的模式幫助希臘減債?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出口大國的誕生

此外倫敦債務協定為德國成為出口大國奠定了基礎。因為德國只有通過外貿出口來償還債務。因此債權國也有意願購買德國的產品。凱澤認為,類似的規定可以幫助今天債務纏身的希臘擺脫危機。畢竟希臘在金融危機前還耗費數十億歐元購買了德國造的坦克。 "假如現在規定,德國只有允許希臘出現貿易順差,才能獲得(賣坦克的)錢,那麼希臘就得出口非常多的商品、接待很多德國遊客,才能買那些坦克!"

歷史學家隆貝克-亞辛斯基則認為,60年前的情況不能套用到今天問題上。不過她建議德國人在與希臘談判時不要忘記,德國也曾一度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並依賴其他國家的幫助。

作者:Andreas Becker 編譯:葉宣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