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光明工程」十年談

文雨2006年12月6日

中國目前有大約2%的人口仍然無電可用。按比例看,似乎不多,不過如果換算成具體數字就是3千萬人,他們大多生活在偏遠地區。為瞭解決這些人的用電問題,中國政府發起了「光明工程」。另外,中國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與德國聯邦經濟發展合作部展開的「農村可再生能源」技術合作項目也將工作重點放在了非集中發電領域。

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這樣的光明圖片來源: dpa

中國政府1996發起的「光明工程」為期15年,其目的是通過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水能、風能等解決偏遠農村地區的照明問題。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中國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決定同德國聯邦經濟發展合作部展開雙邊技術合作,在甘肅、青海、雲南和西藏四個省份進行農村可再生能源項目。到如今,這一項目已經進行了5年。該項目技術顧問韓非經常往來於昆明、蘭州、西寧之間,他分析說:

「為什麼一些村莊或者地區還沒有通電呢?因為太遠了。如果在這些地區鋪設電網的話,花費太高。從經濟角度看,使用可再生能源進行分散發電要比鋪設電網更加合算。因為當地有很多高山,有些山峰高達數千米,而村裡可能只有30多戶或者40多戶人家,用電量並不大。這樣一來,鋪設電網費用過於昂貴,經濟上無法承受。所以就出現了分散式的供電體系。」

受德國經濟發展合作部委託的「農村可再生能源項目」除了幫助中國偏遠地區建設風能、水能、光伏發電設備等技術體系,還要幫助地方提高技術品質,培養技術人員。韓非表示,缺少技術人員是該項目目前面臨的一個主要困難。「問題在於專業人員的匱乏。例如一旦出現了技術故障,需要當地有人能夠對其進行修理。這樣的人員現在還需要培訓。當地的平均教育水準相對較低。所以要通過培訓才能讓當地人能夠在未來操作、維修這些設備。」

作為德國技術顧問,韓非已經學會了說簡單的漢語。他對於經常要去偏遠地區工作並不在意,而且還覺得,與當地人的合作讓他感到非常舒服。「儘管這些人相對很窮,例如在四川有的地區,一家人一年的收入只有300元人民幣。但是這些人都非常友善、開朗、對新事物很有興趣。儘管地區方言會造成交流上的困難,當地很多人不會說普通話,但是在那裡工作很有意思。」

韓非表示,中國中央政府很重視農村地區的發展。從2002年到2004年,中國政府投入了大約4千7百萬歐元資金用於光伏發電、水力發電、以及小型風力發電設備,並實行送電到鄉,以解決130萬人的用電問題。儘管中德合作的農村可再生能源技術項目將於明年9月截止,但「光明工程」仍會繼續,從2007年到2010年,中國政府準備實行「送電到村」,具體的實施工作目前正在準備之中。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