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全球化:接受的上限

Andreas Becker
2019年6月2日

"在我的國家,全球化已達到了接受的極限"。--在美國和歐洲,分別有70%和56%的經濟專家贊同這一觀點。這是慕尼黑Ifo經濟訊息研究所最近一期《世界經濟概覽》(World Economic Survey )上刊登的問詢結果。

Hamburg Containerschiff Hanjin Europe
漢堡港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Imago/Hoch Zwei Stock/Angerer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國人的批評性態度尤其突出:85%的受訪者表示"完全或相當贊同"關於"在我的國家,全球化已達到了能接受的極限"這一觀點。這是在所有120個接受調查國家中的最高值。在捷克(70%)、奧地利(69%)、英國(68%)以及德國(64%),被問者也認為,國內對全球化的批評態度佔上風。

反向運動

尤其是過去數十年裡大大受惠於跨境貿易貿易的那些國家,對全球化的接受心理似乎達到了上限。正是在這些國家,反向運動也特別明顯:英國的退盟公投、美國的川普及其"讓美國再度偉大"、法國的黃背心。該調查報告共同撰稿人之一、Ifo研究所專家加爾尼茨(Johanna Garnitz)表示,"在這些國家,民眾說,全球化已達至上限,到此為止,不能再下去了。"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加爾尼茨指出,涉及全球化,發達國家民眾總體上比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更持批評性態度。不過,她補充道,從全球範圍看,"正面的和負面的看法正相持平" 。

加爾尼茨指出,在中國這個世界出口冠軍和長期的"世界工廠",對全球化持積極看法的人佔多數(77%),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許多其它發展中國家或新興國家,情行相同。她認為,這些國家仍將巨大希望與全球化連系在一起,"富裕國家的人們則相信,極限已經達到,不再能從全球化更多受惠。"

不過,也有例外。在印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和泰國,對全球化持積極看法的人相對較少(少於40%);而在工業國家中,韓國人對全球化的態度最積極(83%),在歐洲,也有不少國家,其國民對全球化多持積極看法:葡萄牙、瑞典、盧森堡、丹麥以及芬蘭,其比例均在60%至70%之間。

來自中國的投資

Ifo經濟訊息研究所專家們也詢問了各國對來自中國的直接投資的看法。中國參與了眾多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在德國和其它工業國家,中國人也收購高科技企業,因為,這些企業的技術知識與"中國製造2025"國家戰略正相契合。

這些調查結果與對全球化的態度完全一致。加爾尼茨指出,美國、歐盟,還有日本,對中國直接投資尤其持批評性立場,"大多數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則樂見中國投資,或至少不比對來自其它國家的直接投資持更為消極的看法" 。不過,也有例外:與其它新興國家相比,中國各鄰國對來自北京的直接投資的態度更具批評性。

受問者

不過,Ifo經濟訊息研究所的專家們未能征詢大的、具代表性的國民群體的意見,原因在於,那會過於繁瑣、昂貴。作為替代,他們請120個國家的約1200位經濟學家和景氣研究專家提供其對各自國家國民態度的估計。

自1981年起,Ifo經濟訊息研究所每3個月向全球各地專家們征詢他們對各自國家的景氣發展的看法,並以此為基礎撰寫《世界經濟概覽》。有關對全球化及中國投資的看法是首次列入相關征詢範圍。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