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全球新聞自由指數:香港首列「狀況惡劣」

2025年5月2日

無國界記者組織發佈2025年全球新聞自由指數,台灣上升至24名,中國倒數第3名,香港首次落入最差的「狀況惡劣」類別。該組織倡議專員白奧蘭向DW表示,隨著美國逐漸失去「新聞自由燈塔」的地位,中國可能趁機繼續擴散其控制言論的手段到世界各地。

圖為無國界記者組織2025年的新聞自由指數。
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如今全球有半數國家新聞從業條件不良。圖片來源: RSF

(德國之聲中文網)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RSF)最新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2025年全球整體新聞自由度降到有紀錄以來的新低點。180個國家和地區之中有一半被歸類為「狀況艱難」或「狀況惡劣」;「世界最大的記者監獄」——中國敬陪末座,排名比去年下降6位,只高於厄利垂亞和北韓。

另外,香港排名落到第140名,首度跟中國同樣被歸類在最差的「狀況惡劣」。台灣屬於「狀況尚可」,排名上升3位到第24名,是東亞最高。美國下降為第57名,歸為「問題顯著」類別。

只有7個國家被歸類為「狀況良好」,大多位於北歐,前五名分別是挪威、愛沙尼亞、荷蘭、瑞典和芬蘭。德國則下降1位,跌出前十名。

美國退步、中國控制言論手段影響他國

RSF稱,全球新聞自由度倒退的主因,是「經濟指標」拉低了平均分數。無國界記者編輯總監博坎德(Anne Bocandé)透過聲明表示,「沒有經濟獨立,就沒有新聞自由」,但如今有將近九成國家的媒體「難以」或「完全無法」達到財政穩定,危及報導品質,也越來越無力跟假訊息和政治宣傳相抗衡。

近期美國總統川普大砍國際媒體署(USAGM)經費,讓美國之音(VOA)、自由亞洲(RFA)等媒體斷炊,加劇了媒體財務無法存續的困境。本週四(5月1日)川普也再度簽署行政命令,削減公共廣播電視網(PBS)和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的資金 。

無國界記者駐台北倡議專員白奧蘭(Aleksandra Bielakowska)向DW指出,川普政府此舉首當其衝的是報導中國、香港、西藏、東突厥斯坦(新疆)等地、致力於提供自由資訊的媒體,因為美國曾是它們營運的最重要資助來源;許多記者失去工作,陷入「危機模式」,掙扎求生。

「這些地區的民眾獲取資訊的管道也因此被限縮……很多人都仰賴RFA和VOA提供的新聞訊息,」白奧蘭說:「若沒有這些記者繼續工作,可能不再有資訊從這些國家內部傳播出來,導致訊息的黑洞,不只在中國,還有柬埔寨等地區都是如此。」

川普政府此舉讓美國逐漸失去國際信任,從「新聞自由燈塔」的角色逐步退守。白奧蘭認為,這會釋放一種訊號給其他民主國家:美國這麼做,所以我們也能跟著往這個方向前進、對特定媒體下手。

白奧蘭稱,「中共和習近平現在就在北京慶祝」,且中國很可能抓住機會,把獨裁政權控制資訊的做法繼續擴展到泰國、柬埔寨等國,影響這些國家也用類似方式打壓新聞自由;此外,中國官媒新華社持續與發展中國家的地方媒體洽談合作協議,推廣其政治宣傳,並散播有利於中國官方的敘事。

白奧蘭說,印太地區其他民主政體,包含日本、韓國、台灣、澳洲和紐西蘭,應成為記者報導的避風港,例如提供簽證、庇護措施和經濟支持。「問題在於民主世界能不能覺醒……我們不能光靠美國,應該意識到不能把美國當作確保安全和民主價值的唯一保障。」

香港淪為「狀況惡劣」

值得關注的還有香港的媒體處境。早從2020年《國安法》實施開始,香港的媒體環境就遭到大幅限縮;去年《立場新聞》前總編輯鍾沛權、署任總編輯林紹桐「串謀發佈煽動刊物」罪名成立並遭判刑,再度讓香港陷入媒體寒冬。

白奧蘭指出,這是香港現代史上,第一次有記者因從事報導工作而被判刑,從此設下先例,將容許港警和法院得以進一步逮捕、拘留、起訴那些敢於報導異議聲音的媒體人。

今年初,香港《基本法》第23條立法《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火速通過並生效,該法量刑相當重,若涉及「勾結境外勢力」甚至罪加一等。

面對這樣的情況,香港記者從事報導工作更難以避免踩到「紅線」,他們面臨嚴重的自我審查、不明人士騷擾和來自政府的查稅和施壓,而且幾乎找不到任何願意受訪的資訊來源。

不過,白奧蘭也說:「香港的精神是我在世界其他地方從沒見過的,即使遭遇逮捕、起訴、持續的騷擾……仍然有少數幾位記者繼續堅守在香港。」有些記者選擇在海外繼續努力,例如「光傳媒」、《如水》等港人媒體,但其財務能否長久支撐,是最大隱憂。

白奧蘭也特別呼籲各界繼續關注《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案,促使美國、英國等國政府積極向港府和北京施壓放人。

去年4月,白奧蘭曾赴香港欲旁聽黎智英的國安審訊,卻在機場遭盤問、拘留,最後遭驅逐出境。她說:「事實是,港府現在非常害怕公民團體,他們的舉動非常明顯展現出,他們根本不在乎外界的看法。」

黎智英之子:父親在獄中有死亡之虞

02:03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台灣成為亞洲新聞自由燈塔?

隨著中國和香港的媒體環境不斷萎縮,許多記者改以台灣為基地,報導兩岸三地乃至於整個東亞範圍。

白奧蘭觀察,這樣的趨勢從2020年起轉為顯著,台灣對記者抱持更開放的態度,但在提供簽證、記者庇護措施等相關立法和政策,仍然做得不夠。

此外,台灣的媒體環境雖然高度自由,卻是由追求營利的目標所驅動,且仍受政治力影響,因此極為對立與分化。白奧蘭指出,台灣在野黨利用國會預算審查、企圖以削減公共媒體預算來懲罰政府。

同時,台灣政府也面臨干預媒體的質疑,例如台灣公共電視台經營的英語頻道Taiwan Plus在報導中,將當時為美國總統候選人的川普稱為被定罪的重刑犯,隨後台灣文化部表示「已轉告公共電視集團事情非常嚴重」,促使公視下架該報導。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