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韓國是世界上養育一個孩子到18歲成本最高的國家,這一發現解釋了該國的生育率下降和迫在眉睫的人口危機。
據韓國《北韓日報》報導,位於北京的育媧人口研究智庫的年度研究報告將韓國列為全球育兒成本最高的國家,其成本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7.79倍。這相當於3.65億韓元(相當於251,562歐元或271,957美元)。
中國位居第二,養育一個孩子到18歲的成本是人均GDP的6.9倍,其次是德國(3.64倍)和法國(2.24倍)。
在育兒開支上升的同時,韓國作為世界第10大經濟體,其嬰兒出生數量走向另一個方向。3月公佈的數據顯示,該國的生育率為0.78,這意味著每100名婦女的一生中僅有78名嬰兒出生。這是全球最低生育率。與韓國2000年的生育率1.48相比大幅下降。1980年,韓國的生育率為2.82,1960年為5.95。專家警告說,韓國需要保持2.1的生育率,才能維持人口穩定,而不依賴移民。
最大的成本是課外補習班
對於韓國人來說,一個孩子最大的成本來自常規公立學校教育以外的教育費用。《北韓日報》指出,2022年,韓國人為他們的孩子上私立補習班總共花了26兆韩元(179.4億歐元),相當於每個孩子每月52.4萬韓元(361.53歐元)。
有一個31個月大的女兒的律師韓葉靜(Han Ye-jung,音譯)說:"韓國是一個非常注重教育的社會,對大多數家庭來說,在常規學校結束後再上課外班被視為正常。"
韓葉靜告訴德國之聲,補習班在韓國被稱為"hagwon",孩子們通常在4歲時就開始上這類學校,通常在玩耍中學習英語。
她說:"這是目前首爾育兒的一個大趨勢,人們每個月為這些英語幼兒園花費很多錢,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在年幼時更容易學習語言,而且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
韓葉靜承認,當她與朋友或家人見面時,經常談論教育的選擇,她一個表弟的女兒最近剛進入了一個英語幼兒園。
父母決定將孩子送到課外補習班的另一個因素是韓國有大量的職場母親,而補習班也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看管場所。
雖然私立幼兒園也提供體育、音樂或其他藝術課程,但是更重視英語和數學。韓葉靜認為大多數課程都是英語和數學--這些科目的學習是為了確保孩子進入好中學,隨後是好大學,以便未來找到好工作。
"在常規公立學校之外的良好私立教育是為了確保孩子獲得好成績,能進入最好的大學。"韓葉靜說,"進入一所頂尖大學至關重要,它意味著一份好的工作,保證了人生的成功。"
首爾國立大學的經濟學者朴成仁博士(Dr Park Saing-in)也認為,韓國家庭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用於教育,但他不相信這種"競爭"對年輕人的影響是正面的。
"在我看來,韓國教育的競爭太大,尤其是在大學入學考試方面。"他告訴德國之聲,"顯然,孩子學得越多,進入好大學的機會就越大,雖然年齡較小的孩子可能會在課外班學一些體育、音樂等內容,但最終會縮減到他們進入大學所需的科目。"
100年前,德國創立了小學,此後,在歷史的變遷中,小學也經歷不同的面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F. Molter在德國教育史上,這還是新生事物:過去是有特權的學生跟著家庭教師上課,貧窮學生要去人滿為患的大眾學校;如今是——我們說的是1919年——大家一起讀書。當時的八年制小學(Grundschule,又稱Volksschule)是在魏瑪憲法的基礎上創立的,今年是誕生100周年。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IMAGNO/Öst. Volkshochschularchi1933年,納粹意識形態進入了課堂:這張1939年的照片上,幾乎所有男生都穿著希特勒青年團(Hitlerjugend)制服,牆上掛的是納粹藉以宣揚民族主義的萊比錫戰役紀念碑的圖片。1942年起,猶太學生被退學,——接下來時常要面對的是被送往集中營和死亡。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P. Zimmermann這是柏林一所小學的就餐時間。二戰後,日常生活緩慢恢復正常,孩子們終於可以恢復上學。由於食品缺乏,許多家庭都依靠公共的食物分發。隨著聯邦德國的成立,由小學、中學和高中組成的原先的教育體系重新引入。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隨著民主德國的成立,東德的教育體系也發生了變化。六、七歲的孩童一律進入POS小學,覆蓋1到10年級。教學大綱和課本在全東德是統一的,並帶有意識形態色彩。而在聯邦德國,教育直到今天都是各聯邦州的事務,所以從不來梅到巴伐利亞頗有不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Kalaene這是1960年巴伐利亞州的一所村莊小學:戰後一些年裡,在農村,許多學生還是在只有一間課堂的小學讀書。對老師來說是不小的挑戰:他得同時照顧8個年級的學生。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G. Goebel1960年代中期,在教改框架下,八年制小學取消,改為四年制小學,之後是不同類型的中學——職業預科、實科中學、文理中學。這一系統存在至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HROMORANGE/T. E. Czerski1960年代也有一些所謂「客籍勞工」從南歐、土耳其來到德國,他們的孩子也一起來了,並且不會說德語。這對學校體系來說帶來挑戰:於是,一家礦山公司Klöckner資助聘請了一位希臘語老師,教孩子們讀寫,——這些孩子們很幸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ub這是1980年,東德新布蘭登堡一所學校的學生正在包「俄羅斯餃子」(Pelmeni),這是俄羅斯傳統食物。在東德,學生們下午可以繼續待在學校參加活動,這很早就成為教育體系的一部分。西德則不同,根據地域,到現在仍有約三分之一的學生中午就回家了。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近些年來新的舉措是,讓有身心障礙的同學一起進入普通學校學習。這是根據聯合國的相關公約。不過,許多地方還缺少相應的專業教育師資,因此,一些父母還是選擇把身心障礙的孩子送到專門的學校。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 Weigel這是波茨坦一所小學,孩子們用電子設備拍攝一幀幀的照片,然後把它們快放製成影片。小學裡的數字化也引發爭議。一些人認為應當把電子設備排除在校園之外,一些人認為這些是有意義的補充。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 Settnik如今小學面臨的一大問題是師資不足。據估計到2025年,大概少26000多名老師。原因之一是:相對於其它學校形式,小學老師報酬較低。所以,選讀小學教育專業的吸引力不大。而其它人想轉到這個行業又缺乏相應的資質。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P. Pleul儘管如此:根據德國家長理事會的一項調查,大部分父母都對孩子們的小學表示滿意。在學業成績上,德國小學也不錯,雖然不是頂尖,但處於上游。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F. Molter 對父母的掠奪
《北韓日報》的一篇社論也指責補習班的經營者"利用(父母的)焦慮進行掠奪",鼓勵他們支付巨額費用,以跟上社會的期望。
該報稱,父母要支付多年的額外學費,"難怪韓國的出生率這麼低"。朴成仁博士沒有孩子,他希望韓國社會逐漸改變,不再強調學校學習,讓孩子們擁有更輕鬆的童年。
"這不會很快發生,但是我希望這是未來某一天可能看到的變化。"他說,"我相信良好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可以讓孩子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但許多韓國人--包括我自己--認為私立教育的花費已經走得太遠,我們需要一個更好的平衡。"
到德國念大學 你需要先知道的幾件事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