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六十年不分前後」

2009年9月27日

本周,香港媒體在報導和評論中國新聞時關注的焦點主要有:國慶六十年即將來臨,如何評價六十年來中國的變化?如何看今天中國的現實?

十一前的天安門廣場圖片來源: AP

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李怡的文章,評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前三十年和後三十年的發展。文章寫道:"許多人把中共建政歷史,劃分為前30年與後30年。去年紀念改革開放30年的報導,大都建基於對前30年路線方針的否定。今天,許多人頌贊「祖國成就」,講的也是後30年的成就。前30年,就「別提它了」。不過,今年中國官方卻下了指示,對建政30年的定調是:60年不分前後,既不能用前30年否定後30年,也不能用後30年否定前30年。有人認為,中共這樣定調,是為了平息內地左、右派的批評聲音。因為左派認為,中共現在的掌權者,只是口頭上講社會主義,實際上已是走資本主義道路了,他們是背叛了馬列毛與社會主義路線的右派;右派則認為,掌權者太左,仍是文革專制的延續。掌權者在大陸理論家眼中,可以說左右不是人。但真正的情形是,掌權者既非左亦非右,他們是從特權階層而衍變成的權貴派。在中國大陸,掌權者中已沒有左右社資之分,只有權力大小與由權力掌握的資源多少的區別。社會矛盾就是官民矛盾,就是權貴與反權貴的矛盾。"

李怡的文章接著寫道:"從這個角度來看,筆者同意中共「60年不分前後」的主調。因為60年都是由打江山而獲得權力的特權階層管治的。前30年與後30年沒有區別,區別的只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向。前30年,中共以社會主義追求的平等目標為理想,並以此來號召追尋它的黨員、幹部、知識分子與民眾。…然而,如果一味追求分配平等而不惜犧牲人的自由的話,那麼追求平等的結果,就是…實現了羅素所說的「乞丐最平等」。中共建政的後30年,打破了前30年追求的「分配平等」,實行讓少數人先富起來的政策。然而,由於在前30年滋生的「更平等」的特權階層仍享特權,而且成為世襲權貴和有了「近親繁殖」衍變,因此雖打破了分配平等的追求理想的符咒,但在自由經濟中不僅沒有建立機會平等的規範,而且突出了機會的不平等。…經濟騰飛,貧富懸殊,假貨盛行,騙術層出不窮,是後30年社會的主要發展趨向。而掌權者全無意願要建立機會平等的法制,所有施政都是權宜,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都是以暴力與假話去維繫穩定。建國初期的平等理想,民主追求,道德遵循,已全部被埋葬了。"

香港《明報》則發表林和立的文章,題為《中國人民真的自我感覺良好?》。文章寫道:"記得1973年跟一批大學同學首次回國,北京、上海與其他地方的官員都毫不例外地做「憶苦思甜」的論述,用一大堆比較統計數位說明老百姓解放後生活改善了多少倍。這「唱好民粹」到今天沒有改變。……報喜不報憂的黨政部門與傳媒不會透露一些對普羅大眾更有意義的數位,例如實質通膨率,尤其是醫療、教育與房屋等開支在20多年間茘升到怎麼樣的天文數字。經常往內地跑的港人都知道,不少城市規模較大水準較佳的醫院收費甚至比港、台更貴,而北大、清華等「尖子」大學的學費、雜費加起來和香港的大學相若。更重要的是,《論語》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名訓,1950年代初期中國人普遍很窮,但因為沒有明顯的貧富懸殊與剝削階層,民眾雖然物質貧乏,但心情還算踏實。一直到1980年代中期大學生開始對「官倒」與貪污現象說不,反貪遂成了1989年學運的主旋律之一。但在20年前,社會各階層的分化與不平等競爭還剛開始。"

林和立的文章接著寫道:"胡溫在2002年底執政後,暴發戶在剝削低下階層之餘拚命炫耀追英趕美的超豪奢華,而赤貧的弱勢階層的「仇富」心理則愈演愈烈。…… 在這種氛圍下,不要說天天給「新剝削階層」欺凌魚肉的民工,即使是中產與專業人士的心情也不會太暢快。難怪中國的自殺與出國率都非常高。每年有超過25萬人自殺,佔全世界四分一以上;最可怕的是自殺竟然是15到34歲人士的頭號殺手。"

摘編:李華

責編:達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