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六十年聯合國:從建立到改革

德國之聲 克勞斯.達曼2005年6月22日

1945年6月26日,50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三藩市簽署了聯合國憲章。本周日,這個國際大家庭將慶祝它的大壽。在此,我們先發表一篇重點回顧性質的文章。

藍色的聯合國大旗在巴格達飄揚圖片來源: AP

聯合國的前身失敗得很可憐。那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國際聯盟有很大的弱點:世界上最強大的那些國家不想加盟。國聯眼睜睜地看著德國和日本是如何發動世界大點的。

世紀基金會的聯合國問題專家傑夫.洛倫提說:「從國際聯盟的失敗中能夠到出的最大教訓是,不能讓美國和蘇聯這樣的大國置身於外,而希望世界自己會變得更安全。它們試圖置身於其他人的戰爭之外,但自己卻忽然成了一個毫無因頭的進攻戰的目標。」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戰爭期間就已經發起了此事:他知道,搞一個新的世界組織需要強大的夥伴。他先是跟英國首相邱吉爾商量,然後把中國和蘇聯也請到了談判桌上。1944年9月,這些國家起草了這個組織的草案,約一年後便在三藩市正式建立。

羅斯福派他的國務卿愛德華. 斯退丁紐斯辦這件事。斯退丁紐斯說:「我們記得,之所以能夠戰勝德國,是因為聯合國為共同的事業把力量聚集了起來。持久的和平只有在各國合起它們的力量去創造和平的情況下才是可能的。我們在此聚集在一起要簽署憲章的這個世界組織必須建立起來。」

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想要絕對杜絕聯合國失控的情況發生。所以,他們幾乎不賦予全體成員國參加的聯合國大會以全權,而設立了一個強大的安理會,自己佔據了永久性的位置。這個永久性位置從一開始就擁有否決權。

紐約市大學政治學家托馬斯.魏斯說:「美國加入聯合國,而不願成為國際聯盟成員的原因就是這個否決權。這也是蘇聯加入聯合國的原因。」

聯合國的開端看上去孕育著很大的希望:1948年通過了人權宣言-國際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然而,戰爭中結成的戰友們漸漸地變成了咬牙切齒的敵人-共產主義世界與西方自由世界之間的衝突分裂了安理會。本來最有權力的聯合國團體走進了死胡同,因為5個常任理事國經常運用它們的否決權。尤其是,如果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大國自身受到觸及,聯合國便如癱瘓了一般。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80年代。

隨著柏林牆的倒坍和東西方衝突的終結,安理會被封鎖的時代也結束了:5個常任理事國很少使用它們的否決權了。聯合國忽然進入了昇華期。

尤其突出的是和平部隊的派出。1988年,他們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此後,藍盔士兵的聲望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和平使命得到執行:僅僅在1988至1993年間,藍盔軍的投入數字就大於此前40年的總和。

當然,與此相關的並非只有成功的歷史:藍盔軍既不能終結索馬利亞的內戰,也無法阻止盧安達的殘殺,在波斯尼亞他們也受到批評,因為他們眼看著斯熱布仁尼卡的大屠殺在眼皮底下發生。

但是,許多和平使命還是做了好事:尤其在他們的服務被用於重建國家機器之處。大衛.哈耶裡觀察與分析了許多聯合國的和平使命。他說:「有許多例子,那裡的人民經過聯合國和平部隊階段之後,儘管有各種問題,但他們終於又生活在和平中了:在柬埔寨,莫桑比克,在中美洲,也包括巴爾干,比如在东斯洛維尼亞。聯合國和平部隊在那裡駐扎的作用很大。」

在它存在的第60個年頭,它說是要徹底地改革-這是秘書長安南的計劃。其中包括擴大安理會。一些國家,尤其是僅次於美國的出資大國德國和日本,還希望獲得一個常任位置。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