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出自印刷世家的雜誌大王鮑爾(22)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3月5日

媒體界在德國100富中佔據了相當大的一片陣營:施普林格爾,貝塔斯曼,雅爾,WAZ。幾乎所有這些媒體大集團都是二次大戰後崛起的「中年人」。惟鮑爾是個例外,它已經有了近130年的歷史。

2003年12月3日,海因茨.鮑爾在漢堡年度新聞發布會上圖片來源: dpa

在回顧歷史之前,我們先看一下鮑爾出版社的數字:鮑爾出版社集團在13個國家,共出版發行120種刊物,總發行量達1760萬。鮑爾集團共有6000多名員工,在德國有4600名,在外國有2100人。2002年,鮑爾集團的營業額達17.1億歐元。

在德國的電視廣播節目刊物領域,鮑爾集團佔有52.5%的市場份額;在婦女刊物領域,鮑爾集團也佔有了38%的市場份額。據調查,一半的德國人(49.8%)閱讀鮑爾出版的刊物中的某一種。今天的鮑爾集團當家人叫海因茨.鮑爾(Heinz Bauer),他2003年初的財產額為30億歐元。他的集團在德國未進入媒體集團前三之列,但他的財富地位卻相當靠前,這是因為,鮑爾集團至今仍是一個家族企業。

1875年,學完排版的職業培訓後的約翰.安德雷阿斯.魯道爾夫.鮑爾(出生於1852年,時年23歲)在漢堡他自己住處開出了一個印刷廠,主要印刷精美的名片。1903年,他推出了叫「羅騰堡地方報」的免費發放的廣告報。同年,他讓他的兒子亨利希參與了印刷廠的工作。當時,印刷廠已有20名員工。新增了一個賣紙的商店,企業更名為J.A.L.鮑爾與兒子公司。起步資本是一台印刷機,一台排版機。

1918年,第三代阿爾弗雷德介入了企業。他跟他的父祖一樣,也是學排版出身的。阿爾弗雷德推出了「特別報」,8版,售價20分尼。

1926年,鮑爾的企業推出了一份評論廣播節目的雜誌,一開始的發行量為1萬5千份,後來達到當時驚天動地的發行量:50萬份。這份歷史悠久的節目雜誌一直存在到今天,現在的名字叫Funkwoche。

在二戰的尾聲中,鮑爾在漢堡的大樓幾乎被炮火摧毀。1946年,鮑爾出版社在廢墟中重新起步,當時的工作人員是15人。在那個建設時期,鮑爾抓住了經濟一頭,「漢堡薪水稅表」和其它關於德國法律或稅、關稅的雜誌一炮打響。

1949年,第二代亨利希去世,阿爾弗雷德掌權。1953年,阿爾弗雷德圓了一個夢:青年雜誌「叮當團隊」問世。發行量很快從18萬上升到50萬。

今天鮑爾集團的掌門人是第四代的海因茨.亨利希.鮑爾。他出生於1939年。1958年,年僅20歲,他就進入了鮑爾的管理層。那時,鮑爾集團的擴張方式主要是購買一些雜誌的出版權,尤其是女性雜誌。比如後來發展成「新時尚」的「艾爾莎時裝」。1961年,鮑爾集團購買了杜塞道夫的節目雜誌,同年,公司改製成為兩合公司。

1963年,第四代的海因茨接掌了公司大權,從此開始了漫長的海因茨王朝。

公司不斷地購買,擴大。1966年是個戰果輝煌的年頭:6800萬馬克的投資,買下的是一些大名鼎鼎的刊物:踢球者,快捷(Quick),周刊(Revue),TWEN。Revue和新畫報合並成「新周刊」。就在這一年,鮑爾集團成了德國最大的雜誌出版社。

1969年,購買並合並成著名的「電視周刊」(Fernsehwoche);1970年,「汽車報」成功問世;1971年,買下了「花花公子」德語版版權;1978年,推出成功的女性雜誌「bella」。這只是那時鮑爾集團前進過程中的一些零散片斷。

80年代以來,鮑爾集團更注重走向世界:1985年,在巴黎建立了子公司;1986年,在馬德里建立子公司;1989年,在美國推出女性雜誌「First for woman」;1993年,在波蘭推出兩種女性雜誌。

90年代以來,鮑爾集團的業務範圍適當地擴散出了雜誌範圍。比如:1990年:以鮑爾經紀杯為名,走向足球營銷業;2002年10月,鮑爾集團在基爾希破產浪潮中買下了德國最大的電視集團ProSiebenSAT.1公司。

2003年12月,海因茨.鮑爾宣佈,他麾下的這個雜誌專業戶打算大規模進攻報業。他要建立一個地方報業集團,第一步將是購買東部瑪格德堡的報紙「人民之聲」。海因茨的哲學:「假如存在有意思的擴大我們企業的機會,我們永遠是敞開大門的。」

海因茨身兼總裁和監事會主席兩個要職,擁有鮑爾兩合公司88%的股份,可以說是德國媒體業界獨一無二的霸主。他又是公司的最高會計師,又是戰略設計師,公司就是他,他就是公司。

那麼大個公司,要管那麼多的事,那麼多的人,而這個海因茨卻是個「斤斤計較」,「無微不致」的人。人們未經他同意就粉刷地下車庫,他勃然大怒;在跟員工們的談判中,他引據的那麼多細節簡直讓他的談判對手們神經爆炸。

他是個非常現實的人,在不斷的擴張中,每一步他都精打細算,把成本的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到了。幾年前的網路热,他似乎毫不熱衷。為此,他受到人們的嘲笑。然而,三年之後,那些嘲笑者沒聲音了,網路的泡沫破滅了。

人們對海因茨的業餘生活知道得很少,只知道他是個業餘飛行愛好者。他「愛祖國的藍天」。

(平心)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