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總理肖爾茨在訪問北京時強調了對話的必要性,而且談及了維吾爾族人權、台灣政策、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等幾乎所有爭議話題。但肖爾茨此次訪華在德國國內甚至執政聯盟內部都引起爭議。經歷俄羅斯的前車之鑑後,西方國家正在思考是否過於依賴另一個專制國家中國。
肖爾茨的訪華時機也受到質疑。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數周前剛開啟第三次任期,「習家軍」壟斷了中共新一屆領導層,習近平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力。
布魯塞爾研究機構俄羅斯暨歐亞研究中心主任方嫻雅(Theresa Fallon) 對德國之聲表示,在美中關係因為台灣問題更加緊張之際,肖爾茨的訪問發生在「笨拙」的時間點。她同時指出,肖爾茨將出席即將舉辦的G20峰會,大可在峰會舉辦期間與習近平會面。
「要注意的是,他真的帶給中國巨大信心,因為如今的中國相當受到排斥。」
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高級訪問學者巴爾金(Noah Barkin)也質疑肖爾茨的訪問時機。「對北京而言,這無關乎具體成果,更重要的是德國總理在二十大後很快便訪問習近平的象徵意義。」
「這使他的終身領導人地位具有國際合法性,也顯示出中國沒有被孤立。」
然而,柏林表示已經與主要夥伴進行了磋商,而肖爾茨則堅持他是以「歐洲人」以及德國領導人身份訪華。肖爾茨認為,在新冠疫情導致長期停頓後,與中國領導人的直接會談變得更加重要。他在行前也承諾會提出一些棘手的問題,例如尊重公民自由和新疆少數民族權利。
德國總理肖爾茨任內首度訪華
「中國將更認真看待歐美對兩岸問題的立場」
事實上,肖爾茨在與李克強的記者會上確實談及人權、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及台灣等議題。肖爾茨表示,德國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但對台灣現狀的任何改變都必須是以和平形式而且經過雙方同意。
馬歇爾基金會研究員司馬安洲(Andrew Small)表示,肖爾茨在訪問期間針對兩岸問題傳達的訊息「特別重要」。
他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分析稱,在看到俄羅斯因入侵烏克蘭受到制裁後,中國如今比年初時更重視美國和歐洲對台灣的集體立場。
「中國確實必須認真對待此事,嚴肅看待這件事清的經濟和技術層面以及軍事和平。」
與此同時,司馬安洲認為肖爾茨在訪問前缺乏與歐洲夥伴進行協調,以「真正將傳遞的訊息歐洲化,並表明德國正在成為歐洲集體的一部分」。
巴塞爾大學的政治學者、中國問題專家韋伯(Ralph Weber)對德國之聲表示:「中共宣傳機關正在將肖爾茨的訪問包裝成反美之行,華盛頓將會不太高興。正在尋求統一的對華政策的歐盟,則看到了一個冒進的成員國。即便在德國聯邦政府內部,大家也對正確的對華政策存在分歧,並且為中遠入股漢堡港問題爭論不休,後者現在已經被誇大為整個德中關係的試金石。在這種情況下,肖爾茨是否能真正在中國改變什麼東西,極大地取決於他的具體行為,以及習近平在俄烏戰爭等議題上會發出怎樣的訊號。 」
數天前,肖爾茨不顧內閣及執政聯盟中的反對聲浪,推動通過了漢堡港中資入股的交易,允許中遠集團收購漢堡港一個碼頭的24.9%股權。
2022年11月4日,上任近一年後的德國聯邦總理肖爾茨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至此他也成為1972年德中建交以來第六位訪問中國的聯邦總理。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2022年11月4日,德國總理肖爾茨(Olaf Scholz)出訪北京,成為自新冠疫情爆發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首位訪華的歐盟領導人。這也是習近平打破先例獲得中共總書記第3任期,並透過「習家軍」鞏固自身權力之後,有歐盟國家領導人首次出訪北京。肖爾茨此次攜帶12名德國企業代表訪華,行程只有一天。肖爾茨的訪華行程飽受批評,因為德國和歐盟各國普遍認為肖爾茨將短期商業利益置於對華戰略及歐盟團結之上。習近平在會見肖爾茨時說:「只要秉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交流互鑑、合作共贏原則,兩國關係的大方向就不會偏,步子也會走得很穩。」
圖片來源: Kay Nietfeld /AFP德國社民黨籍總理布蘭特(Willy Brandt)在任期間,聯邦德國與中國建立起外交關係。不過他並未在擔任聯邦總理的時候訪問中國。等到布蘭特踏上中國的土地時已經是1984年。受中共邀請,1984年5月28日,布蘭特以聯邦德國社會民主黨主席身份率團訪問北京。雖然他是在野黨領導人,但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超出常規禮節,在釣魚台國賓館迎候布蘭特。布蘭特訪華期間還有一些小的花絮。他聽說「不到長城非好漢」,雖然已過古稀之年,但仍頂著33度的高溫登上了長城。而美國總統雷根訪華時攀爬長城的距離還不到布蘭特的三分之一。布蘭特結束完對中國的訪問準備取道香港回國,但是卻在香港上空遭遇暴雨,飛機被迫返回廣州機場。他開玩笑地說:「現在已經是我第二次訪問中國了。」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Klaus Rose1975年10月,接替布蘭特出任總理一年多的施密特(Helmut Schmidt)首次訪華,成為德中兩國建交後首位訪問中國的德國總理,也是唯一一位與毛澤東主席見過面的德國總理。施密特對毛澤東的評價是:「他是一個讓人難忘的人。他沖勁十足、魅力四射,才華橫溢,但是冷酷而固執。他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但是擁有敏銳的直覺。毛澤東是聰明人,但理智並非他的強項。他發動的那些大規模運動並非清醒理智的產物。」施密特很早就判斷中國具備成為一個全球政治和經濟大國的巨大潛力。對施密特而言,中國的崛起是他在其政治生涯裡呼籲建成團結且強大歐洲的原因。他認為,只有這樣,歐洲人才能「在面對中國時以及和中國一道在世界上實現自身的利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etail德國前總理柯爾(Helmut Kohl)被認為是二十世紀後期最具影響力的歐洲領導人之一。他執政期間實現了德國的統一,力推歐洲貨幣一體化進程。新華社在2017年柯爾去世時發表的悼念文章中將柯爾稱作「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對華友好,一直致力於推動中德、中歐對話和合作,為中德關係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1984年10月,柯爾首次以總理身份訪問中國。德國《時代周報》當時在報導中寫道:「柯爾帶著尊敬的態度迎向中國最有權勢的人物——鄧小平。柯爾不自覺地把身體埋在沙發裡,似乎想讓賓主之間的身高差能有所平衡。」(註:鄧小平身高1.6米左右,柯爾身高1.93米)柯爾在任期間曾4度訪問中國。
圖片來源: Martin Athenstädt/dpa/picture-alliance德國前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對中國的首次訪問是在1999年5月12日。這原本應該是一次正式訪問,為期一周,而且訪問中應該包含廣泛的經濟會談。但是由於5月7日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到北約轟炸,造成三名中國記者死亡,施羅德的訪華行程也被迫壓縮至只有一天,而且降格為工作訪問。當時在總理府辦公室擔任外交和安全政策顧問史坦納(Michael Steiner)說,原本應隨同施羅德訪華的33名成員組成的商業代表團以及12項合約的簽署計劃全部都被取消。不過在這次工作訪問結束之後半年不到的時間,11月初,施羅德再次訪問中國,這一次還帶上了龐大的經濟代表團。施羅德在任的7年間總共6次對華訪問。他主張取消對華武器禁運,6次訪問中從未公開涉及人權問題,因此他執行的對華政策也被德國輿論批評為「缺少道德」。
圖片來源: Andreas Altwein/dpa/picture-alliance2005年開始出任德國聯邦總理的梅克爾(Angela Merkel)在上任後的第二年開啟了她作為總理的首次中國行。第一次出訪中國,梅克爾選擇了北京和上海兩站。當時中國媒體在報導對梅克爾的訪華印象時稱,「展現在中國民眾面前的梅克爾是一副謙遜儉樸的形象,鏡頭前的笑容甚至有些羞怯」,但她的「高效和務實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次年9月,梅克爾在總理府會見了藏人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引得北京勃然大怒,德中關係隨之進入「冰期」。2008年10月,梅克爾再度前往北京,出席亞歐峰會並與中國國家總理溫家寶舉行會晤。她在北京受到了熱情接待。當時跟隨她訪華的還包括德國工業聯合會、大眾汽車集團、西門子股份公司、蒂森克虜伯公司和戴姆勒公司的高層代表。當時媒體評價稱,梅克爾的這一次訪問「為德國企業界打開了通往中國的大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paweb/epa/R. Vennenbernd2019年9月,梅克爾最後一次作為德國總理訪問中國。當時正值香港抗議活動延續數月,梅克爾這次訪問中也談到香港問題,呼籲通過政治對話、和平解決危機。在12次的訪華行程中,幾乎每一次梅克爾都提出前往北京之外的省市參觀考察。她的足跡遍佈中國大江南北,除了北京上海之外,她還訪問過南京、西安、廣州、天津、成都、合肥、杭州、沈陽、深圳、武漢。圖為2019年梅克爾考察「中德友好醫院」武漢同濟醫院。2021年10月13日,梅克爾即將卸任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影片會晤中對梅克爾表示:「你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你也即將卸任德國總理,中國人重情重義,我們不會忘記老朋友,中國的大門隨時向你敞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 德國經濟界「往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
肖爾茨此次訪華還有一個經濟界代表團隨行,成員包括大眾汽車、西門子、巴斯夫和德意志銀行董事會主席。他預計中國領導人會注意到,德國與中國的商業關係是一個優先事項。
德國在貿易上對中國的依賴程度近期受到質疑。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周五才呼籲歐盟國家減少對華依賴。
俄羅斯暨歐亞研究中心的方嫻雅認為,德國的對華政策「分裂」,尤其是在商業領域。她表示,雖然一些在中國投資的大企業「需要近乎游說肖爾茨去那裡促進他們利益」,但其他中小企業已經退出中國市場。
司馬安洲則表示,德國部分企業不僅沒有減少對華依賴,反而加深與中國的關係,「朝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
雖然原材料等特定領域在可預見未來內難以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但司馬安洲仍持樂觀態度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至少可以開始重新平衡投資,重新平衡貿易」。
德國的對華政策將駛向何方?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針對肖爾茨的中國行,科隆社會倫理學家納斯(Elmar Nass)在區域性日報《紐倫堡報》(Nürnberger Zeitung)發表客座評論稱:「總理宣佈對中國的新路線。但道德問題必須以具體行動來衡量。否則我們很快就會體驗到錯誤的俄羅斯政策的毀滅性似曾相識。」
納斯認為,自由國家必須團結合作抵抗中國的霸權,並且公開談論侵犯人權的行為。「在尊嚴問題上不保持沉默,這是自由民主國家的本質。」
他同時也警告,習近平希望讓全球經濟規則與共產黨目標保持一致,並重塑世界經濟。「如果肖爾茨現在說,如今的中國已經不同於五年前,那麼他就沒有讀過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此前的言論。」
納斯認為,肖爾茨和經濟代表團在中國期盼依靠市場競爭以及自由規則的遵守是短視的。「現在加入關於尊嚴和政治自由的倫理論點,不過是沒有具體後果的空談。」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