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IV mit dem ehemaligen Botschafter Mei Zhaorong

採訪記者:張丹紅2008年1月23日

周二中國外長楊潔篪在柏林參加伊朗問題的六方會談。在會談之前,他與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會晤。兩位外長微笑握手,象徵著德中關係冰凍期的結束。德國之聲記者張丹紅就德中關係採訪了正在德國巡迴演講的前中國駐德國大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所長梅兆榮教授。

梅兆榮與德國前總統赫爾佐克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問:梅大使,德中關係的僵局近幾天出現鬆動。周末中國科技部長萬鋼在接受德國"商報"時說,隨時歡迎梅克爾總理訪問中國,周二中國外長楊潔篪在柏林會晤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中國政府看到要讓梅克爾在達賴問題上轉變態度根本不可能,所以現在採取了實用主義的策略嗎?

答:這很難說。不能說梅克爾在達賴問題上不可能鬆動。我們雙方都在努力來解決這個問題,使得雙邊關係能夠重新恢復正常。讓我們等待好消息吧。

問:9月底梅克爾在總理府會晤達賴之後,中國媒體稱中德關係接近冰點,那麼現在雙方開始破冰,還是冰雪已經溶化?

答:很難說。關鍵是德國方面採取一些行動來澄清他們的立場和觀點。如果做到這一點,雙邊關係就可以重新啟動。

問:您多次提到梅克爾對中國缺乏瞭解,您認為她會晤達賴也是因為對中國缺乏瞭解碼?

答:這只能是比較而言。與她的前任相比,我的印象是她對中國的瞭解是很不夠的。

問:您認為這因為她在東德成長,所以對中國懷有偏見?

答:從她的行動來看,她對中國的瞭解很不夠。也許她對中國有固定的看法,這些看法不符合實際情況。

問:梅克爾最近被媒體問及德中關係時,一方面強調這一雙邊關係對德國的重要,同時又堅持會晤達賴是正確的,也就是說她認為必要時可能還會這樣做。果真如此,您對中國政府有什麼樣的建議呢?

答:如果她再見達賴,那麼性質就更嚴重了。我不知道她具體是怎麼說的,所以不好判斷。但是在見達賴的問題上,她不是以一般老百姓的身份,作為一國政府的總理會見所謂西藏流亡政府的領導人,這是有政治含義的,不是一個個人的行動。

問:套一句中國的俗話"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德國為修補德中關係的損失,現在不斷向中國示好。台灣問題就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說梅克爾見達賴促使德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更為明確地表示一個中國的立場嗎?畢竟德國媒體已經有呼籲梅克爾也應會晤陳水扁的聲音。

答:德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做一些明確的表態,這是值得歡迎的。但是我想指出,法國總統薩科奇早已做了非常明確的表態,在某種意義上,德國還是落在後面了。

問:說到薩科奇,德中關係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了歐中關係?還是根本不能籠統地說歐中關係,因為法國、英國不是從中獲益了嗎?

答:與歐洲各國的關係不能籠而統之地說歐中關係,實際上中國和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關係。如果說某個國家出一點問題,那不一定別的國家也出這樣的問題。所以不能籠統地說中德關係會影響到中歐關係,會有一些影響,但關鍵是各國本身採取什麼樣的對華政策。

問:中國過去幾個月一再談到中德之間的信任關係被破壞。恢復信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您認為中德之間會像施羅德任德國總理期間的德美關係一樣,需要下一屆政府來根本修復嗎?

答:我很難做這樣的判斷。不過我想,在兩個國家的關係當中,如果說政治互信遭到了損害,要恢復起來確實是比較難的,比在內政上要難得多。內政上你可以做自己的決定,但在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上,這就比較難了。所以在對外關係上的舉措應當格外小心謹慎。

梅大使,非常感謝您接受德國之聲的採訪。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