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前德國大使論中國新長征路上的挑戰

亞思明2007年2月12日

上個周五(2月9日),前德國駐華大使(1987-1992)海爾貝克博士(Dr. Hannspeter Hellbeck)主講第25期萊茵遊學論壇,探討中國在崛起之路上所面臨的艱難險阻。海爾貝克是圖賓根大學法學博士。1956年起任德國駐香港領事,1966至1972年任香港代總領事。後轉任外事局東亞司司長。1987年至1992年任聯邦德國駐北京大使,常年觀察、追蹤亞太風雲變幻,對於中國時政及社會經濟問題具有獨到見解和分析能力。

博弈論大師澤爾騰作客萊茵遊學論壇圖片來源: Rhein-Forum
萊茵遊學論壇是由幾名留德博士自發組織的小型科普研討聚會,每兩周舉辦一次學術講座,旨在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廣交朋友。隨著論壇凝聚力及影響力的擴大,演講內容也涉獵廣泛,先後論及環境保護、干細胞研究、物流管理、移動通訊、博弈論、核物理、人體器官移植等,並不時有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澤爾騰教授、著名漢學家、翻譯家顧彬等重量級人物來為論壇增光添彩。

2月9日,前德國大使海爾貝克博士走進第25期萊茵遊學論壇。報告題目是:《中國崛起之路》。在過去的二十餘年間,中國以無以倫比的經濟發展活力成為全球平衡轉移的一個主角,上升為第四大國民經濟實體,並且擁有世界最多的外匯儲備。據瑞士巴塞爾Prognos經濟研究所分析預測,中國出口總量將於2009年超過目前的出口世界冠軍德國。美國高盛投資咨詢集團甚至預言,到2050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大國。

顧彬講座圖片來源: Rhein-Forum

不過,海爾貝克並沒有簡單停留在光鮮性泡沫所能帶給人的廉價快感之中,展望未來漫長而又崎嶇的新長征之路,海爾貝克提出中國必須成功跨越11道欄障。

1. 完成市場經濟轉型

目前歐盟尚未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理由在於特定的技術標準尚未實現。為此,中國政府必須降低對企業的干預程度,充分保證市場公平競爭;完善公司法規,保證所有企業在破產程序方面的平等;開放金融市場。

2. 保證經濟高增長的可持續性

為了實現到2020年GDP總量翻兩番的目標,中國經濟必須在未來20年內保持每年平均以不低於7%的速度增長。然而,同樣創造過東亞經濟奇跡的日本在經歷過高速增長期後自20世紀80年代起陷入泡沫期和低谷期,前車之鑑為盲目樂觀者敲響了警鐘。

3. 改善經濟道德風尚

從腐敗盛行的社會向制度規範的社會轉型,無疑是艱難的。增加懲治力度和稽查密度是增加腐敗成本的有力措施,但治本之計在於從源頭上減少滋生腐敗的土壤。轉換和規範政府職能是關鍵所在。

4. 減少貿易順差及國民經濟對外貿依賴程度

中國外貿出口佔國民生產總值的61%,3倍於一般工業國,加上極高的外匯儲備,使得國際市場動蕩對國內經濟影響極高。而且,年均25%的外貿增長一般來講不可長期持續。外貿行業,尤其是高新行業的核心技術,多掌握在外國投資者手中。中國去年的貿易順差高達1770億美元,創下歷史紀錄。貿易順差過大不利於中國經濟的均衡持久發展,也加大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以及中國與歐美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經濟學家還擔心,中國從出口中獲得的利潤大量流入銀行金融體系後將造成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

5. 解決國企債務負擔和員工社會保障

中國經濟近年來除受企業對銀行負債率高的困擾之外(國有企業對銀行的負債率平均在79%左右),還受企業之間債務即所謂「三角債」問題的拖累。據統計,企業間債務與工業總產值的比率在近十年來居高不下,是當前中國經濟中最嚴重的問題。與此同時,大批下崗員工缺乏基本生活保障,危及社會穩定。

6. 健全完善法律體系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現行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逐漸顯現,影響了市場經濟秩序的有效規範。因此,中國亟待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規,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供良好的制度安排和法制保障。

7. 提高農民生活水準

海爾貝克(於春風攝)圖片來源: Yu Chunfeng

中國的8億農民是改革的犧牲者。中國現在擁有23萬6千名百萬富翁,但同時也有2900萬年均收入不足70歐元的貧困人口。農民一年的收入大約為330歐元,只是城市居民的四分之一。中國領導層已經認識到經濟發展失衡給社會帶來的壓力,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口號,並在去年人大會議上宣佈取消農業稅,兩年內取消農村義務教育學費,四年內在農村實現免費基本醫療等。

8. 治理環境污染

就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中國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曾經指出,按照較為現實的估計,中國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8%至13%。也就是說,中國的經濟增長已被環境污染所吞噬。

9. 解決人口遷移

數百萬農民以流動民工的身份紛紛前往東部沿海地區,艱難打拚。然而,在城市裡,他們只是二等公民。據政府方面的統計,2005年共發生較大規模的抗議事件87000起,比2004年增加了6.6%。衝突的原因:貧困、腐敗和土地爭議。

10. 對抗人口老化

70年代,中國開始實施獨生子女政策,這種做法雖然控制住人口爆炸的危險,但卻產生了另一個嚴重問題:今日中國還只有7%的人處於退休年齡,但這個數字到2020年將增長到12%,到2050年時將達到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這意味著數以億計的中國人將在幾乎沒有保障的情況下進入人生的黃昏,因此,政府必須盡快建立城鄉養老體系和醫療保障體系。

11. 改革教育制度

教育體制越來越成為中國深度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主要原因在於中國教育產業缺乏健康的競爭機制,基本上處於賣方壟斷狀態,同時教學費用不斷上漲,義務教育名存實亡。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數字與國際水準相當,但與西方發達國家比,教育品質差距還很大。創新力極受限制。高科技產品進口依賴度很高。

世界銀行曾在《中國21世紀教育發展戰略目標政策報告》中指出:「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將更多地取決於其開發利用和管理人力資源的能力。技能已經取代其他因素,成為全球化經濟競爭優勢的基礎性因素。」

海爾貝克博士還特別強調,想要判斷中國未來幾十年是否可以持續高速發展,除經濟之外,還依賴於社會發展狀況。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物質財富、民主自由和國際交流都提高了很多,但是距離一個現代化國家的要求還相距甚遠,潛在的危機依然存在。雖然中國人以勤勞、聰明、刻苦、忍耐著稱,但是與西方文化傳統不同,沒有經過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的洗禮。而和諧社會的理念定義還不為外界完全明了,如果經濟的發展停頓,社會將會如何反應?目前他還無法做出判斷。

海爾貝克認為,中國崛起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從人均收入來看,中國還是排名100多位的發展中國家。所以也許更重要的不只是經濟總量的提高,而是社會裡更多個體財富的增加。最後,他風趣幽默地以一個「德國之夢」的例子說明:雖然對多數中國青年來說前途茫茫,但他們總是有著強烈而執著的追求和夢想,而這,也許是值得德國人學習的地方?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