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東德紡織業的復興
2014年6月2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胡蘭德(Jürgen Ruhland)從來不願接受失敗。在東德時代,他是VEB Bandex負責表帶、褲子吊帶和手帕的車間主任。Bandex當年也專門生產旗幟,因此活一直不少。在"工人農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旗幟是常用品,不僅出現在體育館中。
"紅旗很簡單,只需要縫制",60歲的胡蘭德回憶說。而東德印著錘子、鐮刀、榮冠的三色旗的工序就要相對複雜一些。
時隔30年,胡蘭德坐在自己位於卡門茨的公司的展室廳,回憶起當年轉折開始時的情況:正如同其他行業,擁有近22萬員工的東德紡織業完全坍塌了。然而與機械製造業、汽車工業不同,當時的紡織業一定點補助也沒拿到。儘管如此,胡蘭德還是勇於重新開始。
"我們瞭解市場經濟的風險以及其對資本和安全的要求",所以胡蘭德開始在德國西部尋找合作夥伴,以一支14人團隊起步。"旗幟生意很興旺",不過他很快就對產品種類進行了擴充。如今這家薩克森州的旗幟廠生產從旗幟橫幅到旗桿的一系列配套產品。
停滯意味著失敗
行業必須發展,停滯不動者必然失敗。亞洲方面的競爭太強了。因此胡蘭德在2012年開了一家網店。這家名為Vispronet的網店24小時進行產品銷售,"我們更多地成為了服務商",胡蘭德說。他的兩個兒子體現未來的走向:一人在美國建了平行廠,另一人在中國建了採購組織。如今企業員工達到250人,銷售額從1994年的500萬馬克增長至如今的2000萬歐元。
如今這家公司希望借巴西世界盃大賺一筆。"德國表現越好,我們生意越好",市場總監奧托(Silke Otto)說。
另一家德勒斯登附近的紡織企業F. A. Schurig也開始網上銷售。"不僅誰都能購買,而且我們也可以以小額出售,例如彩帶3米就起售",企業的總經理蓋貝哈德(Anja Gebhardt)說。她表示,有時候讓員工們適應新產品並不容易,最開始是中國方面這樣做,他們希望借這家公司在歐洲推廣自己的產品。"但我們希望能讓當地人養家餬口",公司另一名總經理說。
從衰落到復興
東北德紡織製衣工業協會主席霍費爾(Bertram Höfer)表示,這些公司的調整轉型是合乎潮流的。然而發生轉變的不僅僅是企業,這個行業憑借工業紡織實現的銷售額越來越大。在薩克森州,工業紡織佔到全部銷售額的一半,在全德還要更多:根據德國紡織服飾聯合會數據,德國是工業紡織的世界冠軍,2013年的銷售額達到160億歐元。
霍費爾本人也經歷了東德紡織的衰落和復興。當年龐大的東德紡織業如今變為了260家企業,共1.6萬名員工。平均企業規模為70人,出口達到產量的40%。
"中國也將成為出口市場",霍費爾說,中國對產自德國的服裝很感興趣。"迄今為止,亞洲生產者沒有這麼好的品質。"
霍費爾認為,針對該行業的調查研究也是德國東部的一個優勢。另外這裡也不乏機械製造商。
"德國在紡織機械生產方面一直領先。世界三分之一的紡織機械來自德國",德勒斯登工大紡織機械及紡織材料技術研究所所長謝裡夫(Chokri Cherif)說。他表示,當今要實現哪怕是最少量的高品質生產。不過他還是希望其研究所的一項新產品可以量產:德勒斯登人打算通過"混凝土紡織"實現行業革命。
來源:德新社 編譯:萬方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