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加速器:德國新創公司闖蕩紐約
2014年10月2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史蒂芬‧赫利希(Stephan Herrlich)在美國提出洋洋灑灑200頁的商務簽證申請書,申請過程花費了4個月之久。38歲的赫利希如今獲得在美從事商業活動的5年許可。他對這個過程表示理解,捋了捋深色的西服說道:"大家都知道,不可能到了一個國家後就能隨便開始工作。" 赫利希並不符合人們腦中的年輕創業者形象,他們應該是熬夜設計商業模式,吃著比薩果腹。但赫利希對德國之聲表示,"那都是刻板印象"。他相當確定,許多年輕創業者其實年齡介於30至45歲之間。因為只有到了這個年紀,他們才能設計出有發展前景可言的商業模式。
尋找人才
赫利希所共同創辦的公司名為"IntraWorlds"。在他的名片上印著"總裁"二字。IntraWorlds的業務內容是協助企業建立" 人才社群",並且設計了一套專門的軟體,以尋找合適人選。該公司在德國已經擁有廣大客群,如今開始在美國發展業務。赫利希說:"想像一下,光是普華永道(Price Waterhouse)一年就聘請15000人。"說話的同時,他的眼中閃耀著光芒。
赫利希坐在一間位於紐約蘇豪區,擺放了50或60張辦公桌的大辦公室裡。一整排的辦公座位"屬於"這名德國創業者。除了Intraworlds外,這裡還有另外兩家公司"Stagelink"和"wywy"。
另外幾張辦公桌前坐著由紐約大學挑選出的美國人,他們已負責"創業加速器"(Accelerator)項目相當長的時間。今年7月開始,"紐約德國創業加速器"也在當地開辦,目的是吸引充滿潛力的德國新創公司到紐約,由此為據點進軍美國市場。這個項目是由聯邦經濟部所資助。德國美國商會和包括美國及德國企業在內的戰略夥伴則協助進行組織工作。
顧問是關鍵
高德斯坦(Teddy Goldstein)是這裡的一名協調員,他本身也曾在音樂領域設立新創公司。他介紹了"創業加速器"的運作流程:"一組評委負責挑選新創公司。入選的企業可以在'德國創業加速器'的辦公室裡工作,並且得到顧問指導。"
"重要的是顧問的人脈網路,"新創企業wywy的施密特(Tobias Schmidt)如是說。"辦公室哪裡都租得到,好的人脈關係更重要。"因此,施密特將在這間辦公室裡與其它新創公司的人員一同工作三個月。他的公司已在德國小有成就,而且籌集了充足的創業資金。如今wywy將專注於美國市場。
曾攻讀企業管理學的施密特強調,想在美國取得成功,就需要非常貼近客戶。Wywy公司從事的是軟體開發工作,主要開發重點是"第二屏幕"(second screen),例如智慧型手機或iPad。這個軟體能讓使用者通過手機應用程式APP直接收看電視節目,並且將電視廣告推送給用戶。例如若用戶喜歡"德國超模新秀大賽"裡的其中一件衣服,就可以即刻購買。"德國創業加速器"為施密特選派的顧問幫助他在短時間內就建立重要人脈。他不願意透露具體詳情,只表示相當滿意。儘管如此,由於紐約的物價高昂,每間新創公司都必須自籌資金。
紐約沙發客
因此,施裡弗( Nikolas Schriefer)選擇當"沙發客"到各個朋友家借住,但在每人家中最多只待兩周。他在大學時期曾在紐約生活一年,當時建立的人際關係為他提供了莫大幫助。施裡弗通過"創業加速器"項目與其它美國新創公司交流經驗。有時他們會坐在大辦公室附設的小廚房中談天,晚上甚至還能喝扎啤機打出的啤酒。沒有人知曉究竟是誰捐贈了這台機器,總之能一起談話非常重要。有時協調員高德斯坦會拿起吉他彈奏。出於對音樂的熱情他曾經設立了自己的公司,如今則為其他創業者提供協助。
27歲的施裡弗的新創公司Stagelink從事的是與他所學相關的工作。這名曾經的音樂系學生兼鋼琴家希望讓演奏會這門生意更輕鬆容易。施裡弗和兩名友人開發了有效管理演奏會供需的軟體,音樂家能事先知道至少會有多少觀眾出席。目前已有350名藝術家在其系統中註册,該公司已組織了50場演奏會。該軟體如今將被引入美國。施裡弗說:"到明年中旬為止,我們還有資金。這暫時足夠。以後的事情我們會看著辦。"所有人都很清楚,在"德國創業加速器"的這三個月必須盡可能善用其資源。明年一月,新一批創業者即將到來。評選的過程已經展開。迄今共有超過80份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