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加拿大-德國移民政策的榜樣?

2012年11月26日

加拿大早就是深受歡迎的移民國家。德國從不久前開始在這方面才剛剛起步。鑑於德國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不斷上升,借鑑加拿大的做法不為下策。

Überdimensionale Porträts jugendlicher Migranten, die in Augsburg leben, sind am Dienstag (22.07.2008) in einer Ausstellung im Foyer des Rathauses von Augsburg (Schwaben) unter der Büste von Kaiser Augstus zu sehen. Mit über 16,5 Prozent liegt der Ausländeranteil in Augsburg deutlich über dem Bundesdurchschnitt von etwa 9 Porzent. Foto: Karl-Josef Hildenbrand dpa/lby (zu dpa-KORR: "Interkulturelle Vielfalt - 140 Nationalitäten leben in Augsburg") +++(c) dpa - Bildfunk+++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加拿大作為移民歷史悠久的國家,在這方面積攢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通過移民政策,該國人口數目每年增加約1%,其中大部分是工作移民。而在移民政策方面,該國總是能夠做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柏林人口發展研究所的一份報告顯示:德國在這方面能夠借鑑的經驗還很多。

柏林人口發展研究所負責人克林侯爾茲(Rainer‧Klingholz)認為,德國必須更加努力,打造一個有魅力的移民國家的形象。他認為,在今後的10至15年當中,德國各大行業都將面臨就業力量緊缺的局面。為了通過吸引移民來增加就業人口,德國不能夠僅僅將目光盯在歐盟國家。

同時,政界人士必須在國人面前明確提出外來移民的主張,並強調他們所具備的潛在價值。"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變得更加透明,更加主動,加大在其他國家吸收人力資源的力度。"

加拿大是榜樣嗎?

從1967年開始,加拿大就通過一個評分系統來選出符合條件的移民。其中,語言能力以及教育程度是最重要的選擇標準。移民申請者可以在這兩項上拿到大約三分之二的所需分數。除此以外,加拿大政府還給從業經驗、年齡或者工作機會打分。另外也會顧及到其他方面的內容,比如配偶的教育水準以及申請人之前在加拿大逗留的紀錄。

渥太華機場:每年有大量來自全世界各地的移民進入加拿大圖片來源: AP

但是,這一體制不僅僅顧及到高級人才。克林侯爾茲指出:"除此之外,加拿大當然在一般技術人員領域也有需求。比如在醫療護理、石油或者林產工業方面。地方及州政府都針對這些人群推出了額外項目。"相關政策能夠保證有工作機會的移民首先獲得一定時間的居留許可。但只有其中一部分人以後才有機會獲得永久性的居留許可。

克林侯爾茲批評稱,工作移民想要在德國從業一段時間後獲得長期居留許可或者德國國籍的難度比在加拿大要大得多。這也是為什麼德國政府今年剛剛推出的藍卡到目前為止幾乎無人問津的原因。"這一原因大大降低了德國的魅力"。而且,藍卡在國外幾乎不為人知。

藍卡在德國的門檻太高 幾乎無人問津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hromorange

入境前就開始融入社會

許多移民加拿大的人其實還沒有拿到具體的工作。柏林人口發展研究所的西非特(Stephan Sievert)是這份報告的作者之一,他認為這並有什麼不好。許多促進融合的政策不是從移民跨過邊境、來到加拿大時才開始的。"想在加拿大開始新生活的移民們能夠在自己的原籍國家參加一系列提供訊息和適應服務的課程,使得他們能夠懷著切合實際的希望來到加拿大"。除此以外,他們還可以通過實習來準備適應日常工作,並盡快填補一些專業知識上的漏洞。

有包容性基礎教育體系

加拿大吸引移民的政策導致了移民的平均教育水準比本地人高。雖然在最近的一段時間內,德國移民中擁有高等教育學歷人群的比重不斷增加。但和加拿大相比,仍然有太多來到德國的外籍人士沒有職業培訓畢業證書。

相關報告顯示,加拿大移民的第二代,也就是他們的孩子所取得的成績十分令人稱讚。他們大多數都能夠獲得高等教育學位,甚至能夠超過本國國民的後代。

加拿大的基礎教育體制總的來說比德國更具包容性。西非特指出,這能讓移民的孩子佔有特別的優勢:"因為那裡的孩子能夠一起上到9年級。這也就意味著,移民的孩子們能有足夠的時間彌補語言能力上的不足。"

作者:Sabine Ripperger     編譯:任琛

責編: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