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衝突

加薩地帶人道危機引人憂 以色列態度強硬

2023年10月14日

被切斷了水、電、糧食等基本物資供應的加薩地帶平民,現在又面臨以色列的強制遷徙。聯合國秘書長認為這種做法極其危險,以色列官方指責哈馬斯是在利用巴勒斯坦平民,認為這些極端武裝分子「一個都不配活下去」。

10月14日,以軍對加薩地帶的空襲仍在持續
10月14日,以軍對加薩地帶的空襲仍在持續圖片來源: Belal Khaled/Anadolu/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俄羅斯與巴西各自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了一份有關加薩地帶衝突的提案。俄羅斯的提案中要求盡快實施"人道主義停火",並要求立刻釋放遭劫持的以色列人質。

據德新社記者從外交圈內人士獲悉,這份尚未正式公開的提案文本並未對極端組織哈馬斯進行直接"點名"。哈馬斯被德國、歐盟和美國等認定為恐怖組織。

目前正擔任安理會輪值主席國的巴西則在其提案中要求保障人道主義運輸通道,還要求以色列不再強行遷移加薩地帶北部地區的平民。此前,聯合國方面已經表態指出,人口密集的加薩地帶北部地區不可能在以色列所規定的24小時內撤出平民,並警告這會引發嚴重的人道危機。

就在10月13日晚間,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再次表示,上百萬民眾匆忙離開人口密集的交戰區、前往一個沒有食物沒有水沒有住宅的地方"極其危險"。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OCHA)則估計,目前已經有數萬民眾抵達了加薩南部;且在以色列要求撤離前,已經有40萬巴勒斯坦人踏上了逃亡之路。

俄羅斯和巴西的這兩份提案對以色列構成了壓力。目前,以色列軍方正在準備突入哈馬斯控制的加薩地帶發動地面攻勢。

安理會是否會就這兩份提案進行表決、何時表決,目前暫不清楚。不過,鑑於堅定支持以色列的美國擁有一票否決權,兩份提案都不太可能獲得通過。就在幾天前,安理會就加薩地帶衝突的緊急會議就沒能達成任何決議。

炮火中的巴勒斯坦難民 無以為生

02:42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埃及邊境口岸封閉

另據以色列軍方消息,加薩地帶南部與埃及的邊境仍然處於關閉狀態,任何從加薩往埃及方面的人員流動"都會先經過埃及和以色列的協商"。軍方發言人稱,目前還沒進行過協商。加薩地帶一共只有兩個邊境口岸,北部的通往以色列,南部通往埃及。

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譚德賽(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表示,一架滿載醫療物資的飛機已經降落在埃及東北部靠近加薩邊境的機場,"只要邊境口岸能確保人道主義物資通行,我們就能開始發放這些物資。"以色列從10月9日起全面封鎖加薩,切斷了食物、水源、醫藥、電力、能源等基本物資的供應

以色列駐德國大使普羅索(Ron Prosor)在10月14日表示,極端組織哈馬斯應該為加薩地帶的慘狀"負全部責任"。他認為哈馬斯是在利用加薩地帶平民進行"算計",其實根本不關心巴勒斯坦平民的福祉。這位大使還稱,哈馬斯襲擊者"比伊斯蘭國恐怖分子還要更壞","凡是干了這些壞事的人,一個都不配繼續活下去"。

就在普羅索進行這番表態前,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剛剛報導稱,突入加薩地帶的先頭部隊已經發現了"被劫持同胞的遺體"。該報援引軍方消息稱,先頭部隊的任務包括"清剿恐怖分子、收繳武器、尋找失蹤者"。另據哈馬斯卡桑旅發布消息稱,大約150名被劫持到加薩地帶的人質中,已經有13人在以軍空襲中喪生,其中包括幾名外國人。

中國支持阿盟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外交部發布簡訊稱,中國政府中東問題特使翟雋10月13日應約集體會見阿拉伯國家駐華使節和阿拉伯國家聯盟駐華代表處負責人。

會談中,阿拉伯國家代表強調,"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侵犯"造成巴方大量平民傷亡,"當前巴勒斯坦人道局勢十分嚴峻,以方有關行動違反國際法和國際人道主義法",認為"國際社會有責任立即採取行動,緩解緊張局勢,推動重啟和談,維護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民族權利"。

翟雋回應說,中方對當前巴以緊張局勢加劇造成大量平民傷亡"感到痛心,反對傷害平民的行為,譴責違反國際法的做法"。他呼籲"保持冷靜克制,保護平民,為緩解人道主義危機提供必要條件"。翟雋還說,中國支持阿盟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繼續做有關各方工作,為中東和平進程重回正軌不懈努力;中國將繼續向巴方提供人道援助,幫助緩解巴勒斯坦人民面臨的人道主義危機。"

(路透社、德新社等)

以色列國防部長:圍困「人形禽獸」

02:37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