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體育

北京冬奧:迴避政治地雷 贊助商異常低調

2022年1月28日

與2018年韓國平昌奧運相比,北京冬奧在國際宣傳上顯得安靜許多。在美中關係惡化下,許多奧運官方贊助商態度低調,有企業擔心,一旦品牌與北京冬奧掛鉤,恐將引發公關危機。

China Peking | Logo der Olympischen Spiele
與近年的奧運會有所不同,北京冬奧官方贊助商顯得異常低調。部分贊助商甚至完全沒有發布以奧運為主題的相關廣告。圖片來源: Koki Kataoka/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距離2022年冬季奧運會開幕式僅剩一周,與近年的奧運會有所不同,國際近20個北京冬奧的官方贊助商顯得異常低調。部分贊助商甚至完全沒有發布以奧運為主題的相關廣告。

過去,許多廣告在奧運會開始前幾個月就會露出,但這次贊助商們幾乎不向媒體及觀眾打廣告。《華爾街日報》報導,2018年韓國平昌冬奧會開幕前,美國信用卡巨頭Visa就在推特上面為冬奧會進行倒數,並加強宣傳在奧運會上可以使用的可穿戴式支付設備。

然而,在北京冬奧前夕,同樣作為贊助商的Visa不僅沒有在推特上公佈其對本屆冬奧會的贊助,甚至未發布任何相關新聞。對此,Visa沒有回復《華爾街日報》的評論請求。

企業人人自危

北京冬奧舉辦前夕,美中關係正加速惡化。華府將中國政府對待新疆維吾爾族的行為定調為「種族滅絕」,並通過「防止維吾爾人強迫勞動法案」將所有生產自新疆的產品視為涉及強迫勞動,禁止其出口至美國。與此同時,美國也號召部分盟友基於對中國人權的憂慮,對北京冬奧進行外交抵制。

土耳其維族人呼籲抵制北京冬奧

01:1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北京否認了這些指控,稱美國試圖將奧運會「政治化」,提出抗議;而作為反制,中國也通過公開批評丶監管審查和鼓勵消費者抵制等方式,更加大動作地去懲罰涉及抵制新疆產品的國際公司。

在中國人權議題飽受西方批評之際,北京冬奧贊助商成了外界施壓的重要目標。不僅有國際人權組織指責這些企業贊助商,間接支持了中國對維吾爾人等少數族裔的壓迫,去年7月,一個由美國國會兩黨組成的小組,也對全球的奧運贊助商進行諮詢,指這些公司將利潤至於人權之上。

受到影響的包含了紐約的廣告公司DiMassimo Goldstein。該公司代表了那些並非奧運官方贊助商,但計劃在奧運會期間播放廣告的品牌。其創辦人Mark DiMassimo向路透社表示:「(奧運)光環被玷污了。」

DiMassimo說,在拜登政府於去年12月宣佈對北京冬奧進行外交抵制後不久,他的客戶就決定,從他們的廣告中刪除以往在奧運會上的宣傳主題:友好競爭丶全球團結和運動家精神。
「任何品牌將自己與北京冬奧聯繫起來的嘗試都可能適得其反,」他說,「你真的不會知道,一旦把(廣告)放上去,它會不會惹禍上身。」

淡化賽事丶強調個人故事

根據國際奧委會的最新數據,2014年俄羅斯索契冬奧會和2016年巴西裡約夏季奧運會,國際奧委會從國際頂級贊助商那裡獲得了超過10億美元,這使得贊助商可以在廣告中使用官方的奧林匹克標誌。

2018年平昌冬奧時,贊助商寶潔公司透過美國知名脫口秀節目《艾倫秀》公開了他們的奧運系列行銷活動;可口可樂則將一名奧運選手丶花樣滑冰運動員Nathan Chen搬上了紐約時代廣場的巨型廣告牌上。

在美中關係惡化下,與奧運掛鉤對品牌來說成了潛在的公關危機。包含可口可樂與寶潔等奧運贊助商都沒有為北京冬奧在美國推出大型營銷活動。圖片來源: Igor Golovniov/Zuma/picture alliance

但這次,寶潔與可口可樂都沒有為北京冬奧在美國推出大型營銷活動,因為對贊助商而言,與奧運掛鉤已成了一大地雷。

路透社引述專家說法稱,將廣告重點放在參賽的運動員身上,是品牌目前認為最安全的策略。美國隊的官方航空公司達美航空就推出了兩則廣告,內容聚焦於介紹滑雪運動員丶單板滑雪運動員和花樣滑冰運動員在其項目中挑戰重力的情況。

德國金融服務公司安聯(Allianz)的一位發言人則向路透社表示,他們將推出一部以冬季運動員為主角的影片,並在美國的社群網站上播放。

美國知名連鎖餐館奇波雷墨西哥燒烤(Chipotle Mexican Grill)則將奧運廣告重點放在介紹美國冰球運動員奈特(Hilary Knight)及其競爭對手的首選菜單,並宣傳「為真正的運動員提供真正的食物」的廣告詞。

「我們正試圖要避開(北京冬奧)的地緣政治影響,」該連鎖餐廳的首席營銷官布蘭特(Chris Brandt)說。

(華爾街日報丶路透社)

© 2022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