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北京奧運會也是促進中國人權契機?

當遠 2006年4月6日

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對中國2008年奧運會的準備工作表示滿意,並同時強調,希望中國能夠改善人權以及環境污染嚴重的情況。奧運會除了全世界的體壇盛會,還會帶來政治形象的改變嗎?

人與奧運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奧委會主席羅格在韓國首都首爾召開的常務理事會議上表示,雖然北京奧運會硬體設施的建設讓人滿意,但是仍然存在環境問題。此外,羅格還強調說,國際奧委會雖然並不負責監督中國的人權狀況,但是獨立非政府組織和人權機構的報告顯示,中國的人權狀況還不盡如人意。他說,國際奧委會要求中國全面尊重人權。

申奧成功的中國人將奧運會看成是一場體育盛事,是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的標誌,但是體育真的會對中國的人權狀況產生影響嗎?慕尼黑技術大學社會學教授魏斯說:「舉辦夏季奧運會有其特殊之處。我們要從社會、歷史以及政治的角度來看待。很多單靠政治很難達到的目標,體育可以實現,例如全民健康運動、國民遵紀守法的意識以及愛國意識等。科學家將此稱為『體育的功能性附加效應』,這一效應和體育本身實際上沒有任何關聯。」

也就是說,奧運會作為一次體育盛會有能力對主辦國的政治產生影響。魏斯教授接著說:「奧運會的政治意義是最有看點的一個角度。中國作為不斷上升的世界強國,希望以奧運會為契機,向全世界展現國家積極向上日益更新的景象。舉辦類似體育活動對西方國家來說會導致對基礎設施的更新,例如建高速公路,治理部分城區等;在中國,則會導致人權狀況的改善。」

中國將人權定義為生存權和發展權等集體權利,與西方個人主義大潮下對人權的理解不同。而中國在人權問題上一直持僵硬的態度;經常有報導稱,異議人士、網路作家、宗教團體受到國家的迫害。此次國際奧委會作為非政府機構呼籲中國改善人全能起到效果嗎?魏斯教授說:「中國當然會重視這一呼籲,中國對象徵意義的理解能力超過西方。但是,在中國的內政問題上,西方國家也好,奧委會主席羅格先生也好,都不能替北京政府拿主意。中國的政策是中國自行制定的。我們只能表達希望,然後靜觀其變。」

在過去的30年中,多屆夏季奧運會都有政治事件相伴隨。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遭到西方國家抵制;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社會主義國家陣營拒絕參加;1988年漢城奧運會成功舉辦之後,韓國受到了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匈牙利以及後來蘇聯的承認。德國在舉辦奧運會的歷史上也有過慘痛的經驗教訓。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11名以色列運動員和教練員被巴勒斯坦武裝分子殺害,造成了奧運歷史上最大的悲劇。魏斯教授舉了另一個例子指出,奧運會主辦國有時也會人為製造假象。他說:「德國人最清楚這一點。1936年二戰前期柏林奧運會時,納粹領導的德國希望以此為契機,向世界展現一個積極向上的德國。當著國際社會的面,納粹德國在比賽期間停止了所有反猶太人的活動,反猶標語被全部清除。現在,人們應該認為,體育有能力做到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做不到的事情,但是這種信念還無形中夾雜著一些人們主觀的懷疑。」

每次有大型活動,中國總會釋放一些異議人士,作為良好的姿態,但這些決定僅僅是作秀。而大部分生活在台灣的民眾都表示相信在2008年奧運會之前,軍事實力強大的中國大陸不會對台灣動武,台海之間可以保持和平的現狀。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