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北京的溫和派力量在後退

2010年2月12日

對劉曉波和譚作人因言獲罪、受到重判一事,《法蘭克福匯報》駐北京記者認為,"儘管中國社會發生了諸多變化,但中國人在國內政治方面仍然生活在令人窒息的時代"。文章分析了這一"政治僵化"的原因:

2009年十月一日天安門廣場閱兵式上的導彈方隊圖片來源: AP

"中國走出經濟危機產生的自我價值新觀念是很多人容易想像的原因。正當西方、尤其美國似乎走向沒落之際,中國的經濟又增長了近9%。人民共和國已取代德國,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自認為是一個從危機中拯救了世界的國家,不再需要害怕對抗。

「此外,中國的政策顯然更多由領導層中的'強硬派'確定,這也許與面臨權力交替有關。2012年,新一代領導人將接過舵輪。所以,能接觸到中國高級領導核心的美國作家庫恩預言,今後三、四年,中國將採取相對'保守的民族主義'立場。

「在不穩定的時代,沒有人敢出頭,為更為自由的理想打出自己的旗號。歐洲智庫'歐洲改革中心'主任格蘭特(Charles Grant)認為,北京的溫和派力量正在後退,'為了獲得黨內幹部的支持,一些關鍵人物看來主張執行民族主義路線'。

「中國領導人要顯示自己力量的另一個原因是國內政治和社會的不安定。過去兩年西藏和新疆的動亂震驚了當權者,雖然他們靠軍警控制了形勢,但根本性問題和衝突的解決還遙遙無期。此外,全國千萬起大小事件造成的社會形勢緊張使人擔憂,反腐敗鬥爭進展緩慢也使政府頭疼。

「網路上形成了更多持批評態度的公眾群體,它們雖然不否定體制,但對一些政治決策提出疑問,這就使得國內政治問題顯得更有份量。也許北京的黨內上層人物現在得出結論,認為過去一些年放鬆了韁繩。對社會和政治運動有可能成為共產黨六十年權力壟斷的競爭對手,他們私下裡感到畏懼。判決劉曉波時,司法的目標肯定不只是他一個人,還針對民主宣言'零八憲章' 的上萬名簽署人。"

"面對更為強大、但卻很少有所顧忌、不願開放的中國,世界其它國家,尤其西方國家必須考慮如何與它打交道",針對這個問題,文章最後寫道:

"無條件地使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政策與'靜默外交'一樣,收效甚微,而孤立北京看來既不合適,也不現實。答案應在兩者之間的某個點上,對中國的政策應該立足於批評性和堅定性,依靠這一政策使北京承擔義務,保衛西方的利益和價值。所以,格蘭特建議歐盟,更緊密團結在一起,要求中國逐個解決重大問題。作為'極其講究現實'的大國,中國只尊重實力。"

摘譯:王羊

責編:樂然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