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北京看重非洲

2006年5月5日

中國在非洲的經濟擴張遭致西方強烈批評。"每日鏡報"寫道:

中國進軍非洲引發西方疑慮圖片來源: AP

「北京的這一政策破壞了西方為使援助與受援國的民主進步和國家預算透明更為緊密結合而做出的努力。這樣,由北京幫助建設煉油廠和輸油管道的蘇丹完全可以指望在聯合國安理會獲得中國的支持。由於中國的反對,安理會至今無法譴責喀土穆在達爾富爾地區進行的驅逐性戰爭和辛巴威持續侵犯人權的問題。

「此外,幾乎非洲所有的衝突中,中國的武器都派上了用場。今年四月,叛亂分子企圖佔領乍得首都時,許多人都配備有從蘇丹獲取的中國武器。去年,辛巴威从中國購買了價值一億多美元的六架戰鬥機。作為報償,據說哈拉雷政權向中國提供白金和鎳等地下礦產。

「德國政治學家德尼斯-梯爾認為,中國在非洲日益增大的影響『大多是負面的』。他說,北京不向那裡的當權派要求更多的透明度和民主,反而在主權原則的掩蓋下支持違背人權的腐敗做法。非洲分析家穆貝基說,中國對非洲既是機遇,也隱藏著巨大的危險。他擔心,中國人利用自己的機遇,而非洲群眾將再次成為觀眾。」

新蘇黎世報歸納了中國為了經濟利益在非洲執行的政策:不干涉內政,不批評侵犯人權,不呼籲建立法制國家,不提出有關民主原則的問題。這樣,北京成了受非洲獨裁政權歡迎的貿易夥伴:

「利用非洲在世界貿易中的落伍狀態,中國有系統地擴大自己在這個大陸的影響。中國高級領導人的出訪就足以證明這一點。對埃及、加蓬、喀麥隆和南非等國的訪問已屬於常規。在中國看來,非洲作為原料和能源的供應地並可以成為中國廉價消費品和簡易機械的重要消費市場,是十分理想的互補。數以百計的中國企業已在非洲的礦山、基礎設施項目直到通訊領域立足。如果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之前,北京在黑非洲的發展援助主要是意識形態的原因,那麼今天則出自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經濟動機。

「中國經濟發展和政治停滯之間的明顯對立在北京的原料外交中得到了反應。這樣的原料外交在遠離政治立場的領域進行。使人捉摸不透的胡錦濤領導下的中國新領導班子上台之前,曾經獲得了許多桂冠,但現在這套班子在內政和外交上都幾乎完全沒有顯示出自己的政治特徵。它的表現介於傲慢和畏懼之間。儘管經濟快速上升,但中國仍然不能給人以政治上有主見的印象。」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