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210411 NATO Libyen

2011年4月22日

北約發起利比亞行動至今已經過去了大約四個星期,而行動何時能夠結束卻顯得遙遙無期。隨著時間的推移,北約面臨的壓力變得越來越大。那麼,北約還有沒有可能盡快盡量體面地結束這場軍事冒險呢?

圖片來源: dapd

近一個月以來,國際社會開始為利比亞平民提供保護,使他們免遭卡扎菲政府軍的襲擊。不過保護平民的行動只能由空軍來完成,因為聯合國安理會的相關決議明確禁止動用地面部隊。那麼,這場軍事幹預的目標究竟是什麼呢?是不是只有卡扎菲下台,保護平民的行動才能停止呢?聯合國的相關決議並沒有涉及利比亞政權更迭的問題,而軍事幹預的重要參與國美國,法國和英國則明確表示,決不會同卡扎菲政權舉行任何旨在解決衝突的談判。

柏林跨大西洋安全問題訊息中心奧特弗裡德‧納紹爾(Otfried Nassauer)表示:「因而如果它不能在軍事上盡快取勝,就有可能會變成漫長而醜陋的外來軍事幹預,就像阿富汗戰爭那樣,或者是像科索沃那樣,誰都不知道該如何收場的衝突。」

而目前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北約能夠盡快在利比亞取得軍事上的勝利。納紹爾強調,北約盡快走出利比亞死胡同的可能性很小。換句話說,無論是軍事上,還是政治上,利比亞都形成了僵局,衝突雙方要想擺脫僵局都很艱難。

對北約來說,難度在於在今後數周甚至數月內,如何有效維持空襲行動。空襲行動的目標是摧毀利比亞政府軍的中型武器,軍火庫以及指揮和通訊系統。

激戰中的利比亞港口城市米蘇拉塔的局勢足以說明,空襲行動要想達到預期效果談何容易。陷入絕望境地的當地反叛武裝不斷請求北約派遣地面部隊增援,因為政府軍士兵常常裝扮成平民對反叛武裝展開偷襲。北約呼籲當地民眾離開交戰地區,以免空襲行動造成誤傷。漢堡和平和安全政策研究所的米希爾‧鮑爾卓斯卡(Michael Brzoska)認為,假使北約加強空襲力度,無疑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決定。他說:「事實上,我不認為現在有很好的出路。我猜想最終的結局將是利比亞出現分裂局面。可能是東部和西部各自為政,同突尼斯接壤的地區也可能會出現一些飛地。而北約屆時則會作為外部軍事力量,監控東西兩個地區之間不出現大規模的衝突。不過,我不認為能夠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利比亞問題。」

和平問題專家鮑爾卓斯卡從一開始就反對對利比亞貿然展開軍事幹預。他認為西方如果能夠盡早開展同阿拉伯國家的密切合作效果要好得多。鮑爾卓斯卡表示,現在軍事幹預既然已經開始,那麼北約除了做好持久戰的準備已經別無選擇。他說:「我不認為卡扎菲能夠相信北約會撤軍,利比亞政府軍會最終獲勝。北約絕不會允許出現這種顏面掃地的局面。而另一方面,北約也不會有興趣同卡扎菲全面開戰,並最終戰勝他的軍隊。因此,權衡種種利弊,北約最為理智的方案就是對利比亞實施較低水準上的長期軍事幹預。」

而柏林跨大西洋安全問題訊息中心的奧特弗裡德‧納紹爾則警告說,如果北約在利比亞的行動持續過長,將會帶來很多隱患。他說:「空襲可以持續相當長的時間。這是一個如何將政治和道義相結合的問題。同國際社會一樣,北約內部對這場軍事行動也存在爭議,這對北約是有害的。北約作為全球最強大軍事聯盟的形象因此大打折扣。與此同時,聯合國的形象也會受到影響。聯合國希望承當起保護平民的責任,但卻無法實現目標。即便聯合國同北約開展合作,也無法達到這一目標。」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利比亞決議案的唯一根據是履行保護平民的義務。盧安達種族大屠殺和巴爾干人道悲劇發生後,保護平民成為聯合國新的道德準則。根據這一準則,如果某成員國政府無法履行保護平民的義務,國際社會將出面干預。漢堡和平問題專家鮑爾卓斯卡表示,這一道德準則也帶來了諸多矛盾,因為每一個個案情況都不盡相同。他說:

「保護是非常必要的。對世界上許多人來說,這種保護都不可或缺,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避免政府的為所欲為。但是這種保護義務也不應當賦予西方人擔任'裁判'的權力,讓他們對某國實施長期軍事幹預,並決定該國的未來發展方向。」

而北約目前在利比亞所要做的,恰恰是長期軍事幹預。不管北約各成員國同意與否,北約在利比亞都是交戰雙方的一方,而絕不是裁判方。

記者:Sandra Petersmann 編譯:達揚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