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北約峰會提中國議程 北京支持俄羅斯引批評

2024年7月9日

北約高峰會9日於美國華府舉行,俄烏戰爭也預期將成為峰會上的重要議題。與會的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剛結束訪華行程的,立場格外引發關注。美國高階官員也透露,中國將是這場北約峰會的討論話題之一。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9日開始在美國華府舉行為期3天的高峰會。圖為北約位於布魯塞爾總部(資料照)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9日開始在美國華府舉行為期3天的高峰會。圖為北約位於布魯塞爾總部(資料照)圖片來源: La Nacion/ZUMA Wire/Imago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北約(NATO)從週二(7月9日)開始,於美國華府舉辦為期3天的高峰會,紀念該組織成立75週年,31個成員國領袖以及烏克蘭、日北、韓國、澳洲及歐盟等領導人均將出席。

美國國安委員會歐洲事務高級顧問卡彭特(Michael Carpenter)8日在北約峰會簡介記者會上表示,儘管俄羅斯是北約的主要威脅,但中國一直在一系列軍民兩用產品上,直接向俄羅斯國防工業基地提供支持,間接對歐洲安全造成長期威脅。因此北約在會議中也將圍繞中國問題進討論,並把部分威脅反映在會後公報中。

卡彭特在記者會上也被香港鳳凰衛視記者問及,隨著北約擴大和亞洲盟國的合作,該組織的「第五條款」(共同防禦條款)是否將擴大至亞洲。

他表示,北約與印太夥伴之前存在許多共同利益,涉及網路安全、打擊虛假訊息與建立國防工業基地,但他強調:「北約並未向印度-太平洋地區擴張......北約所有的防禦和威懾能力都位於北約盟國境內的歐洲大西洋地區  」。

卡彭特補充:「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北約與印太國家)不應該交談;事實上,恰恰相反。我們應該儘可能多地合作和交談,分享對威脅的看法。」

儘管當前除了土耳其外,尚無其他亞洲國家正式加入北約,日本、韓國、澳洲和紐西蘭自2022年俄烏戰爭開始後,多次參與北約峰會。

北約政策規劃負責人貝爾蒂(Benedetta Berti)表示,印太夥伴連續第三年出席會議,是對歐洲-大西洋和印太地區安全日益緊密聯繫的認可。她也指出,北約在2022年曾稱中國對歐洲-大西洋地區的安全構成「系統性挑戰」,此有必要對這些挑戰是什麼來進行審查。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週二在例行記者會上批評道,北約作為冷戰產物和全球最大軍事聯盟,一面聲稱是區域性、防禦性組織,一面不斷「越界擴權、突破防區、挑動對抗」,「是威脅全球和平穩定的真正風險源」。他說,北約所謂的安全,是以犧牲別國安全為代價,其所做所為給全球和地區帶來了極高的安全風險。

林劍還呼籲北約摒棄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停止販賣安全焦慮,停止四處樹立假想敵,切實為促進世界和平穩定發展做點實事。

卡彭特在記者會上也被香港鳳凰衛視記者問及,隨著北約擴大和亞洲盟國的合作,該組織的「第五條款」(共同防禦條款)是否將擴大至亞洲。

2分鐘告訴你:北約是什麼?

02:17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匈牙利立場引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an)在前往華府參加北約峰會前,分別造訪了烏克蘭、俄羅斯中國,引發歐盟不滿抗議。

對此,卡彭特回應指,歐爾班出訪對於推動俄烏和平進程「沒有建設性......當然對烏克蘭沒有幫助」。

史托騰伯格則強調,歐爾班的莫斯科之旅並不會改變北約援助烏克蘭的共同目標。他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說:「對我來說重要的是,所有盟友都同意我們需要為烏克蘭做更多的事情,包括北約將為烏克蘭提供的新培訓和援助,以及長期承諾。」

中國外交部週一稱,習近平讚賞歐爾班為推動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所做的努力,並重申中方在俄烏議題上的一貫主張;克裡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亦說,俄方對歐爾班「為澄清俄羅斯和烏克蘭在解決衝突問題上的立場」所做的努力表示讚許。

北約如何支持烏克蘭?

卡彭特提及,本次峰會將宣佈支持烏克蘭的新措施.且預計會在德國成立新的北約軍事指揮部,協助烏克蘭發展未來部隊。

此外,北約盟國將宣佈向烏克蘭提供安全援助承諾,其中涉及在明年提供基輔400億歐元的支持,並任命一名北約文職人員擔任該組織駐基輔的高級代表,作為北約和烏克蘭政府聯繫窗口。

卡彭特稱,北約峰會將向普丁發出強烈訊號,「如果他認為自己能夠比支持烏克蘭的國家聯盟堅持的更久,他就大錯特錯了」。

對於俄羅斯在8日晚間對烏克蘭發動大規模攻擊,造成多人死傷一事。卡彭特則稱將在加強烏克蘭防空系統方面採取更多行動。
 

歐洲對烏克蘭的武器承諾恐無法兌現

02:51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美國國務院、路透、南華早報等)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