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赫爾曼在美國

2013年5月19日

德國西北部的條頓堡森林矗立著一尊巨大雕像:日耳曼切魯西部落的首領赫爾曼自豪地持劍指向天空。這個石雕紀念的是當年日耳曼人擊敗羅馬人的故事。而這位石雕赫爾曼,其實在美國還有一個翻版。

Das berühmte Hermannsdenkmal steht bei Hiddesen Detmold (Foto vom 19.02.2006). Vor 60 Jahren ist das ehemalige Fürstentum Lippe Teil von Nordrhein-Westfalen geworden. Das Gebiet des alten Fürstentums ist fast deckungsgleich mit dem heutigen Landkreis. Foto: Oliver Krato dpa/lnw (zu dpa-KORR: "Vor 60 Jahren wurde Lippe ein Teil von Nordrhein-Westfalen" vom 01.05.2007) +++(c) dpa - Bildfunk+++
Deutschland Denkmal Hermannsdenkmal bei Hiddesen im Teutoburger Wald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他一手舉劍,凱旋般直指天空,另一隻胳臂瀟灑地支在盾牌上。這就是今天一般德國人心目中那位令羅馬人不寒而慄的日耳曼切魯西部落首領--切魯西人赫爾曼(Hermann der Cherusker)的形象。在納粹政權使"民族國家"和"統一"這樣的概念在德國被玷汙之前,這尊赫爾曼雕像一直代表了德意志民族的統一。

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歷史:公元後九世紀,多個日耳曼部落在這位赫爾曼--其拉丁文名字為阿爾米尼烏斯(Arminius)--的率領下,在條頓堡森林聯合擊滅了三個羅馬軍團,令遠在羅馬統治的奧古斯特皇帝徹夜不眠。

赫爾曼紀念像位於德國威斯特法倫地區的德特莫爾德市附近,羅馬正好在其正南,但高高在上、決意捍衛德意志統一的赫爾曼卻是目光朝西。這是安裝雕像的時候出錯了嗎?當然不是,因為1875年完成這座雕像時,真正的敵國已不是羅馬帝國,而是西邊的法國。而這個敵國,剛被德方在1870/71年的德法戰爭(即普法戰爭)中打敗,隨後又恰恰是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宣佈了德意志帝國的成立。

條頓堡森林的赫爾曼雕像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在這歡天喜地、民族情緒高昂的時期,在歷史方面是否嚴謹、屬實就不太重要了。譬如說阿爾米尼烏斯這個人物,雖是日耳曼人出身,但自幼被帶到羅馬,接受的完全是羅馬教育,他更像羅馬人而非日耳曼人,但這時卻被神化為統一德意志民族的英雄、日耳曼的解放者。"切魯西人赫爾曼"這個神話就是這時誕生的。但古時候的日耳曼和那時的德意志帝國,更不要說和今天的德國,其實根本沒有什麼干係的事實,1875年的時候,沒人覺得有什麼不妥。那時,德國人自我感覺無比強大,赫爾曼手握的那把劍上的銘言即予體現:"德國統一即我之強,我之強即德國勢力!(Deutschlands Einigkeit meine Stärke, Meine Stärke Deutschlands Macht!)"

切魯西人在明尼蘇達?

1897年,德國威斯特法倫地區的赫爾曼,有了個伴兒--在遠在天邊的美國明尼蘇達州。更確切地說,是在那裡的新烏爾姆市。那位"德國人赫爾曼"遠眺北美洲的稀疏草原,因為1888年,德國移民恰恰選中這個如此不可思議的地方,奠下了修建第二座赫爾曼紀念碑的基石。

美國中西部和德國的歷史淵源,遠比人們一般知道得多。19世紀大批大批的德國人為了謀生漂洋過海,來到新大陸,很大一部分就是到美國中西部落的戶,其中也不乏政治難民。當年這些人鬧革命,試圖建立德國的第一個民主制度,1848年革命失敗,他們不得不逃離德國。為了在異國他鄉維護德意志的語言文化,德國移民在紐約成立了"赫爾曼之子協會(The order of the Sons of Hermann)",也被簡稱"赫爾曼之子(Hermanns Son,Hermannssöhne)"。

落戶明尼蘇達的日耳曼人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除致力於幫助陷入貧境的孤兒寡婦等社會福利工作以外,該協會創始人也大力宣傳社會包容和融合,因為當時美國本地人對德國移民持有很大的懷疑、排斥態度。順便補充一下,今天"赫爾曼之子"是一家保險公司。

聯結的象徵

德裔建築設計師、"赫爾曼之子"成員尤利烏斯‧貝恩特(Julius Berndt)當時希望建造一個可以給人留下特深印象、令人想起老家德國、但同時又連接新家美國的象徵,而他最終為此選中的卻恰恰是"切魯西人赫爾曼"。在貝恩特的極力游說下,1888年,"赫爾曼之子"們匯聚到小城新烏爾姆(借南德小城烏爾姆命名),為的是把老家森林裡的赫爾曼, "移植"到新家的稀疏草原。其實在此之前幾十年,當地的德國移民倒還真的挺需要像歷史傳說中赫爾曼這樣的猛將的保佑。1862年,蘇族印第安人進攻新烏爾姆,憑借天大運氣,小城才免於一毀。就像和印第安人的所有交火一樣,這場糾紛的原因也是越來越多的白種移民,就新烏爾姆而言也包括德國移民,佔據了越來越多土著人的生存空間。

不過,綽號"德國人赫爾曼"的這座雕像,十年之後,即1897年才落成。從那時起,"大"赫爾曼這個略有不同的翻版便忠實地瞭望著明尼蘇達的遼闊草原,向來訪者提供一個眺望明尼蘇達河谷的絕佳平台。順便提一句,新大陸的赫爾曼紀念碑高31米,和原版的近54米相比,確為小弟。

如今,新烏爾姆在美國也頗知名,特別是在德裔中。2000年,新烏爾姆被選為美國"最德國的城市"。也是,那裡既有"十月啤酒節"、"聖誕市場",還有"德式狂歡節",這些據說是德國的原始傳統在那裡都得到了發揚光大。

作者:Marc von Lüpke   編譯:施彥

責編:葉宣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