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北韓威脅要走「新路」 半島局勢日趨緊張

Martin Fritz
2019年12月16日

關於去核談判,平壤方面威脅華盛頓做出讓步,否則北韓將開闢「新的道路」。

Karikatur von Sergey Elkin über Kim und Trump – Gipfel ohne Ergebnis
漫畫家Sergey Elkin創作的卡通版金正恩和川普

(德國之聲中文網)再有兩周,北韓發出的最後通牒就將到期。北韓要求美方提交新的談判建議,否則北韓就會"開闢新的道路",而美國則將得到一份"不詳的聖誕禮物"。據稱北韓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將在十二月為此召開特別會議。北韓官方通訊社發布的照片顯示,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在妹妹金與正和兩名親信的陪同下,再度騎馬登上了白頭山。同上次登白頭山不同的是,這次陪伴左右的也包括北韓軍方總參謀長。過去的經驗顯示,最高領導人現身白頭山,預示著將有重大決議要公佈。

今年二月,美朝河內會談以失敗告終後,北韓發起了內容廣泛的威脅攻勢,而白頭山充滿擺拍意味的畫面顯然也是這一攻勢的組成部分。四月中旬,金正恩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美國在年底前提出可接受的談判建議。六月底,朝美兩國領導人在南北韓邊界舉行會談,但也未能取得實際突破。十月初,北韓談判代表金明吉在瑞典宣佈,雙方的去核化談判已經破裂。12月7日,北韓當局為西海試驗基地"一次重要的試射"舉行盛大慶典。今年年內,北韓方面已經進行了二十次類似的導彈試驗。

圖片來源: Reuters/KCNA

川普嚴詞警告"火箭人"

北韓頻頻進行導彈試驗引起美方強烈不滿。川普再度稱金正恩是一個"火箭人",並警告他不要干預美國的大選。川普發推稱,"我們擁有有史以來最強大的軍隊,必要情況下,我們就會出動軍隊。"12月12日,美國向太平洋海域試射了一枚中程導彈。而此前一天,美國軍方一架全球鷹系列無人機和一家監測機飛躍朝鮮半島,此外,一家具備核彈攜帶能力的美軍B-52H轟炸機也出現在日本海域。

不過,川普政府並不希望激怒北韓。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Kelly Craft)承諾,美朝雙方正在為實現朝鮮半島和平"採取共同步驟"。與此同時,華盛頓還宣佈不再支持聯合國安理會就北韓人權狀況舉行會議的計劃。美韓雙方還推遲了原定冬季聯合軍演的安排。凡此種種,都是華盛頓對平壤相關要求所做出的讓步。

制裁是爭議核心

多數觀察家認為,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之所以日趨強硬,是因為他期望能夠在不承諾放棄核計劃的前提下,大幅度取消聯合國對北韓的制裁令。平壤方面認為,現在是達到這一目的的理想時機。川普需要展示外交成就,以轉移人們對彈劾程序的關注。此外,隨著安全顧問博爾頓的辭職,川普身邊少了一名對朝問題的鷹派人物。分析家們認為,平壤當局希望同美方簽署一項臨時性協議,而不是影響深遠的永久去核化協議。

北韓問題的一個可能前景是,北韓承諾不再進行導彈試驗,並關閉永邊核反應堆。而作為回報,美國則須取消針對北韓的大多數制裁措施,並停止舉行美韓聯合軍演。河內會談時,金正恩就曾向川普提出過類似建議。華盛頓戰略及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維克多‧車(Victor Cha)對美朝談判前景一向持悲觀立場,但他也認為:"一旦美國放鬆制裁,雙方即可很快達成協議。"

2019年6月30日,川普和金正恩在板門店的「即興會見」圖片來源: Reuters/K. Lamarque

北韓期望其核國家地位受到認可

另一些分析家們則認為,北韓並沒有任何時間壓力。無论川普能否當選連任,還是由民主黨人取而代之,未來的美國總統都將面對一個難以對付的北韓:該國擁有先進的核武和導彈系統,又能成功躲避國際制裁,因此很難逼迫北韓就範。金正恩前不久高調出席陽德溫泉文化休養地的竣工典禮,並宣佈將在金剛山建立旅遊中心。他這樣做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向外界展示國際社會的貿易制裁對北韓的影響非常有限。

韓國統一研究所前所長鄭成勳對《北韓日報》表示:"北韓認為在川普任期內的對美會談已經結束。因此,北韓方面很有可能將對話失敗歸咎於韓國和美國,並在明年開始發起一系列新的挑釁。"平壤方面這樣做的可能原因是,北韓期望其核國家地位能夠得到認可,並在此基礎上同美國展開平等對話。美朝裁軍會談上,北韓方面還將談及美國在太平洋西部的戰略基地以及此間部署的遠程核導彈。

北韓發出的"新道路"威脅具體內容是什麼,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再次進行洲際導彈試射的可能性很大。北韓宣傳機器前不久曾發出威脅稱,將發射洲際導彈飛躍日本領空。此外,北韓還有可能會發射運載火箭首次將一枚大型衛星送入太空。華盛頓史汀生中心"三八線以北項目"的軍事專家埃勒曼( Michael Elleman)表示,前不久北韓方面宣傳的西海試驗場"重大試驗"可能就是測試推動力更大的火箭推進技術。此外,同單純的軍事試驗相比,發射衛星並不會令平壤當局面對強烈的國際譴責。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