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北韓建政75年:金正恩與中俄代表團一同閱兵

2023年9月9日

北韓周五舉行深夜閱兵式,慶祝建政75周年。金正恩邀請來訪的中國代表團和俄羅斯歌舞團參加了閱兵式,接受檢閱的包括由卡車和曳引車牽引的火箭發射器。習近平和普丁皆向金正恩發出賀電。

金正恩攜女兒金朱愛出席閱兵式
金正恩攜女兒金朱愛出席閱兵式圖片來源: KCNA/KNS/AP/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北韓周五(9月8日)晚間舉行了民防部隊閱兵式,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國中率領的代表團、中俄外交官員及俄羅斯陸軍亞歷山德羅夫歌舞團受邀出席了儀式。

周五在北韓首都平壤舉行的深夜閱兵式是為慶祝北韓建政75周年。北韓官媒報導稱,金正恩在金日成廣場觀看了閱兵式。北韓官媒並未特別提及金正恩在閱兵上發表了講話,意味著他可能沒有進行演說。

不同於今年其他以展示核武系統為主的閱兵式,周六的閱兵以保護平壤的民兵組織和公安力量為主軸。北韓有數百萬年齡介於17歲至60歲的公民被編列入北韓工農赤衛軍,這是一個國家民防組織,相當於其他國家的軍事預備役。據朝中社的報導和照片,此次的工農赤衛軍遊行隊伍包括龐大的摩托車縱隊、曳引車牽引的反坦克火箭和配備多管火箭發射器的民用卡車。

隨著北韓與美國日益加深的對抗,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利用此次的閱兵式再次展示同莫斯科和北京的關係。

朝中社稱,金正恩在閱兵前會見了劉國中和其他中國代表,就「進一步加強兩國之間的多方面協調與合作」交換了意見。

中國副總理劉國中(左二)率領的代表團受邀出席北韓建政75周年閱兵式圖片來源: KCNA/KNS/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習近平與普丁的賀電

韓國媒體猜測,平壤慶典上未見俄羅斯官員的身影,可能與金正恩和普丁峰會的籌備工作有關,華盛頓方面預計峰會將在本月內舉行。根據部分美國方面的報導,峰會最早可能在下周舉行。

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攀升到多年來的最高點,北韓導彈試射和美日韓的聯合軍事演習都在針鋒相對地加緊進行。為了對抗美日韓不斷深化的安全合作,金正恩一直在努力提高與莫斯科和北京之間夥伴關係能見度。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俄羅斯總統普丁皆向金正恩發出賀電。

北韓9月8日舉行夜間閱兵式,慶祝建政75周年圖片來源: KCNA/KNS/AP/dpa/picture alliance

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習近平在賀電中表示,「在加速演進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無論國際和地區形勢如何變化,維護好、鞏固好、發展好中朝傳統友好合作關係始終是中國黨和政府堅定不移的立場。」

習近平還強調,新形勢下,中國願與北韓一道「加強戰略溝通,深化務實合作」,「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與發展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普丁則在給金正恩的祝賀信中強調將進一步加強兩國關係。據克里姆林宮表示,普丁寫道:「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將繼續加強各條戰線上的雙邊關係。」普丁稱,這完全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並有助於確保「朝鮮半島和東北亞的安全與穩定」。他還指出,蘇聯是第一個承認北韓政權的國家,「自此之後,兩國之間的關係始終建立在友好、睦鄰和相互尊重的基礎原則上」。

外界猜測金正恩近期將前往俄羅斯與俄羅斯總統普丁會面,預計雙方將討論北韓向俄羅斯輸送武器。

金家王朝的第四代?

金正恩的女兒金朱愛出現在閱兵式上也受到關注。朝中社公佈的照片顯示,出席閱兵式的金正恩面帶微笑與金朱愛交談。金朱愛首次公開露面是出席了2022 年11 月的一次導彈發射。此後,金正恩一直帶著外界估計年齡約11歲的金朱愛參加與軍隊有關的重大公開活動。分析人士稱,金正恩讓女兒亮相的目的是向世界發出聲明,即他無意自願交出核武器和導彈,他將兩者視為他的生存和延續金家王朝統治的最有力保障。

據信她在金正恩三個孩子中排行第二。雖然金正恩的大部分家庭生活都處於保密狀態,但韓國情報部門表示,他還有一名長子--這對於男性主導社會的潛在統治者來說是一個重大優勢。然而,金朱愛似乎更受父親青睞,有人認為她正被培養成為繼任者。

北韓前任統治者金日成和金正日過去也公開介紹了繼任者,以確保金氏家族繼續掌權。但兩人都將權力傳給了兒子。

韓國統一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朴永滋(Park Young-ja)告訴德國之聲:「金正恩將她置於聚光燈下是為鼓勵普通民眾,減少他們對政權未來的焦慮。」她認為,金朱愛成為北韓未來的領導人並非不可想像。 

早稻田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金氏王朝問題專家重村智計則持不同觀點。他對德國之聲表示,在北韓這樣的父權社會中,金朱愛不會成為金正恩的繼任者。

重村指出,金正恩的聲譽可能會因經濟失敗和再次發生的飢荒而受到損害。然而,「內部凝聚力和持久性很高」,並且沒有明顯的挑戰者等待著利用金正恩的失誤。金正恩要到 40 出頭時才有時間物色並提拔他的繼任者。 

(美聯社、德新社、法新社)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