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北韓閱兵未秀新武器 曳引車拉大炮亮相

2021年9月9日

北韓周四舉行建政73周年民防閱兵,接受檢閱的包括由曳引車牽引的大炮、消防車以及防疫方隊。專家指出,北韓正聚焦國內問題,無暇高調秀武器。此外,消息人士透露,多名北韓士兵疑似染疫死亡。

金正恩在9日閱兵式上
金正恩在9日閱兵式上圖片來源: KCNA/Yonh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北韓周四(9月9日)在平壤舉行民防閱兵式,慶祝建政73周年。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出席了在金日成廣場舉行的閱兵式並登上閱兵檢閱台。 

韓聯社報導稱, 接受檢閱的軍民列隊擺出「9‧9」、「以民為天」、「富強」等文字和執政黨勞動黨的黨徽圖案,閱兵式上還有跳傘、戰鬥機鳴放禮花、少年團獻花等活動。 

近幾年來,北韓持續推行核武以及彈道導彈計劃並因此受到國際制裁。過去北韓經常利用閱兵式來展示其國防最新發展。在一月拜登上任前北韓舉行的閱兵式上,北韓展示了自主研發的潛射彈道導彈,北韓官媒朝中社還將其形容為「全球最強大的武器」。 

北韓建政73周年民防閱兵規模不似以往,圖為曳引車機械化方陣圖片來源: KCNA/REUTERS

但周四的閱兵式卻一改以往風格,北韓並未高調展示戰略性武器,接受檢閱的包括鐵道省和高麗航空總局閱兵方隊、興南化肥聯合企業方隊等。北韓官媒公佈的照片顯示,參與閱兵的有扛著步槍的學生、戴防毒面罩及穿著橙色防護服的緊急防疫方隊、保建省方隊,以及工農赤衛軍的機械化方隊等,而現場參與者及民眾都沒有佩戴口罩。 

此次閱兵展示的最大型武器是由曳引車牽引的小型火炮。朝中社報導形容其為能在必要時「給侵略者及其走卒予以毀滅性打擊的殲敵之火炮武器」。 

閱兵式上不似以往以巨型導彈作為壓軸,而是在社會安全軍消防隊方隊進場後終結。在慶祝的煙火施放時,穿著淺灰色西裝及同色系領帶的金正恩向群眾揮手。 

金正恩出席閱兵但並未發表演說圖片來源: KCNA/REUTERS

強調防疫與團結 

韓聯社報導,金正恩並未發表演說,開場時是由勞動黨中央委員會書記李日煥致辭。李日煥在致辭時呼籲,「今後也要一如既往地憑借團結一心的力量克服難關,將社會主義建設推向新高潮「。 

外界原本預期北韓會在閱兵式上展示導彈和其他重要武器,以便就與美國的外交凍結向拜登政府施壓。但此次的閱兵式顯示,北韓正全神貫注其國內問題,著重於防疫與團結,無暇在外交政策上發出挑釁訊息。韓國統一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洪敏分析指出:「這場閱兵顯示出(北韓)政府感覺到建立國內團結的必要性,因為民眾顯然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中遭受痛苦,民怨可能正持續積累。」他也指出,北韓在閱兵式上展示民防部隊相當不尋常。 

北韓周四舉行建政73周年閱兵圖片來源: KCNA/REUTERS

「北韓需要強化類似軍隊的紀律,同時在重建經濟及洪災災區時動員平民。除了電視轉播的閱兵式外,領導層沒有太多方法能鼓勵和激勵民眾。」 

洪敏指出,北韓必須依賴外界提供新冠疫苗,此時若炫耀戰略性武器進而引發摩擦,將給北韓造成外交負擔。 

2019年金正恩與美國前總统川普的河內會晤不歡而散,雙方無法就北韓去核化、緩和朝鮮半島局勢、放鬆制裁等議題達成協議。拜登任命的北韓問題特使金聖(Sung Kim)多次表示,願意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與北韓代表會晤。但北韓從未透露任何願意放棄核武的意願,並拒絕了韓國恢復南北韓對話的努力。 

北韓建政73周年閱兵式上穿著橘色防護衣的防疫縱隊圖片來源: KCNA/REUTERS

據傳多名北韓士兵染疫身亡 

與此同時,熟悉北韓內部消息的人士透露,多名北韓士兵疑似感染新冠病毒死亡,平壤當局因此決定加強防疫。自全球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嚴格封鎖邊境的北韓始終表示該國並未出現確診病例。但由脫北者經營的新聞網站「今日北韓」(DailyNK)本周引述多名消息人士稱, 北韓部隊內大批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在病房集體死亡,消息傳到領導部門後,金正恩因此大發雷霆。報導指出,一名江原道部隊內部消息人士對「今日北韓」透露,7月和8月間,第二軍團指揮部的傳染病臨時病房中就有45名士兵死亡,目前病房已被封閉。 

據報導,第一和第二軍團等駐紮在朝中邊境地區的部隊死亡人數最多,其後是後方軍團和訓練所等。其中,新冠肺炎疑似症臨時病房死亡人數最多的是第二和第三軍團。 

報導引述該名消息人士表示,北韓部隊當局雖然制定了強有力的防疫措施,但出現了許多死亡人員,所以更是「大驚失色」。「元首(金委員長)也大發雷霆了,所以不得不進一步強調防疫了。」 

(法新社、美聯社等)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