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千萬別惹《圖片報》!

2012年1月8日

《圖片報》是歐洲最有影響力的日報之一。就是這份德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披露了德國總統武爾夫的個人貸款「醜聞」。

德國總統武爾夫與圖片報總編迪克曼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在德國,圖片報早已成為大眾通俗報紙的代名詞。德國人在生活中幾乎避不開《圖片報》,對這份報紙的看法是"非愛即恨"。一派稱這是一份"反動"報紙,另一派則認為它是民主社會的一個監督機構,甚至體現了新聞傳播的一種藝術。

設計的藝術

圖片報目前的發行量為400萬份,在其輝煌時期發行量達到過近600萬份。"圖片報的高超技藝在於,能傳達一種經過設計的思考,讓每個讀者都能明白,不管他受沒受過高等教育。"柏林的媒體專家波爾茨(Norbert Bolz)分析道:"那裡的記者編輯懂得如何作為新聞藝術家,完成他們的設計任務。"

「我們是教皇」

典型的視覺形式是巨大的通欄標題,用寥寥數語俏皮地點出當日的主題。例如在德國紅衣主教拉青格當選教皇本篤16世時,圖片報的頭條標題是"我們是教皇"。

新聞"肉搏戰"

圖片報講述的故事往往附有大量照片,借助名人或"受害者"的形象突出當事人的角色。波爾茨認為這是通俗媒體的核心要務-讓人物自己開口說話,而不需借助抽象的概念或理論。但批評者則正是看不慣這一點。著名作家、記者瓦爾拉夫(Guenther Wallraff)曾在70年代喬裝成應聘記者混入圖片報編輯部,暗中瞭解該報的新聞調查手段,並出書披露令人震驚的細節,包括記者以心理暗示的方法引誘或脅迫當事人爆料報紙希望得到的"事實"。

圖片報批評者瓦爾拉夫圖片來源: dapd

著名作家伯爾的小說《失去名譽的卡塔琳娜‧布盧姆》中就虛構了一個不擇手段的圖片報記者。這個人物成了"壞記者"的化身,因為他為了達到目的,手法粗暴,甚至不惜毀掉他人的生活。

在上世紀60和70年代,圖片報是德國左派和學生運動的頭號敵人。人們指責發行該報的斯普林格出版社立場偏頗,一貫支持保守政治力量,那裡的新聞工作者被批為有失中立和"新法西斯主義"。

"《圖片報》造英雄"

時至今日,指責《圖片報》與政界過從甚密的批評一直沒有消失。據說一些政治家主動向《圖片報》提供照片和報導素材,交換條件可能是有關他(她)的善意報導。瓦爾拉夫也承認:"圖片報參與政治,伴隨政治,並對政治施加影響力。"他說:"這種做法有時很成功,有時適得其反,古滕貝格就是很好的例子。"這位前國防部長、保守派陣營的希望之星一直是通俗媒體的寵兒,圖片報多年來熱捧的明星。

與70年代不同的是,通俗媒體在選擇它們的明星時已不再受黨派的限制。波爾茨說:"圖片報與施羅德打交道或許比與一位乏味的基民盟政治家更順手。"因為通俗媒體最基本的要素是"轟動消息、醜聞和名星","如果一位政治家具有明星般的地位,圖片報才不會管他是哪個黨的。"

至於圖片報和德國總統武爾夫目前的紛爭,《南德意志報》的政治版負責人普蘭特爾(Heribert Prantl)認為,圖片報還沒有越過界限,其作為還稱不上是"故意整人"。"作為記者當然不能闖入總統私宅,但對他的個人財產提出問題,並進行調查,這屬於記者的任務。"

社會的哈哈鏡

瓦爾拉夫的結論是,《圖片報》是一面鏡子,當然常常是一面讓人扭曲變形的哈哈鏡,折射出德國社會的種種病態。

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德國關於通俗媒體的討論還顯得相當克制。在法國,當戴安娜因被狗仔隊追逐而車毀人亡後,曾掀起過一場激烈的討論。英國《世界新聞報》因竊聽受害者和名人電話,迫於壓力最終停刊。而瑞士的《周日視線報》則因在一張據稱是某國大使情人的裸體照片上造假而讓主編丟了飯碗。

作者:Johanna Schmeller  編譯:葉宣

責編:洪沙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