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南蘇丹危機:哪些國家在調停?

2014年1月11日

目前的南蘇丹危機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從蘇丹、中國到挪威,多個國家參與斡旋調停,它們的動機各不相同,採用的方法也大相徑庭。

Südsudan Flüchtlinge Polizei 07.01.2014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南蘇丹是世界上最年輕對國家,也是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該國陷入政府危機後,全球多個國家都參與斡旋,其中也有以往在國際外交中並不起眼的國家。
蘇丹
蘇丹總統巴希爾(Omar al-Baschir)曾與目前在南蘇丹執政的人民解放運動(SPLM)進行過多年的血腥戰鬥。南部2011年宣佈獨立後衝突也沒有結束。南北方的爭議焦點是邊界劃分和油田歸屬。但柏林科學與政治基金會(SWP)的專家韋伯(Annette Weber)指出,對目前南蘇丹的危機,巴希爾並沒有責任。巴希爾同南蘇丹衝突雙方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本周一,巴希爾抵達南蘇丹首都朱巴(Juba)參加調停會議。韋伯認為,他可以在其中起到建設性的作用:「眼下蘇丹希望南蘇丹有一個穩定的政府。」巴希爾需要一個對話夥伴,以共同解決邊境爭端、重新啟動石油開采。通過境內的輸油管道運輸和出口石油是蘇丹政府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
烏干達
不同於蘇丹和南蘇丹的其他鄰國,穆薩維尼(Yoweri Museveni)總統領導下的烏干達在目前的危機中明顯地站到了政府一邊。烏干達軍隊支持南蘇丹政府軍和總統基爾(Salva Kiir)。烏干達安全力量控制著朱巴國際機場。有照片顯示,烏干達軍隊還向南蘇丹運送重型武器。
穆薩維尼和基爾都曾是本國的反叛武裝戰士。1986年穆塞韋尼在烏干達掌權後,支持「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對抗蘇丹政府的戰鬥。南蘇丹獨立後,兩國軍隊間有著合作關係。穆薩維尼在南蘇丹危機中的主動干預招致了批評。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科普蘭(Casie Copeland)指出:「當國際調停方艱難地試圖說服衝突雙方認識到談判解決的必要性時,穆薩維尼卻鼓勵他們武力相對。」
中國
不干涉他國內政是中國的外交原則之一。不過布達佩斯中歐大學教授、蘇丹問題專家拉格(Daniel Large)指出,對南蘇丹,北京卻拿出了不尋常的積極態度。正在亞的斯亞貝巴訪問的中國外長王毅本周一呼籲南蘇丹衝突雙方立即接受停火。王毅表示願意直接在雙方間進行調停。
儘管中國是南蘇丹石油的主要進口方,但資源利益只是中國對該國危機立場的一部分原因。拉格指出,南蘇丹石油對中國的意義實際上在降低,因為南蘇丹是個不可靠的供貨方,對國營中石油來說,在這裡開採石油的風險很大。去年12月南蘇丹爆發衝突後,中石油被迫疏散員工,中國國內輿論予以了很大關注。拉格認為,這是北京為什麼參與斡旋的原因之一。
此外北京在南蘇丹宣佈獨立之前數年就和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建立了密切的聯繫,包括同南蘇丹前副總統馬沙(Riek Machar)和人民解放運動前秘書長阿穆姆(Pagan Amum),這兩人現在都成立反對派,目前被關押在朱巴的監獄中。「中國雖然承認基爾政權的合法性」,拉格說:「但與反對派的個人關係使北京處於一個特殊的位置。」
美國
超級大國美國除了向衝突雙方發出過幾次呼籲之外,在南蘇丹危機中基本保持低調。其實美國是南蘇丹獨立最堅決的支持者之一。但華盛頓把調停著的角色讓給了東非國家共同體(IGAD)。
同其他西方國家一樣,美國雖然沒有對基爾總統政權的合法性提出質疑,但卻在幕後對他施加壓力,促使其對反叛力量做出讓步,為和平解決衝突創造條件。科普蘭認為,美國並非因其經濟和軍事實力對南蘇丹具有權威性,而是基於「道德基礎」,「衝突雙方都希望以民主合法的身份出現在世人面前,因此美國的認可具有重要意義。」
挪威
挪威被視為促成南蘇丹國家誕生的「教父」之一。當時的挪威發展援助部長約翰森(Hilde Johnson)是「全面和平協議」的核心斡旋人,該協議於2005年結束了蘇丹與人民解放運動間的內戰。此後,挪威為南蘇丹建國提供了大力支持,成為朱巴政府的重要顧問。
約翰森目前是聯合國南蘇丹使命(UNMISS)的負責人。但挪威在這一次危機中並沒有得到充分信任。約翰森被批評與南蘇丹總統基爾關係過於密切,沒有及時干預已經顯露苗頭的政治危機。聯合國南蘇丹維和部隊與政府軍密切合作。「雖然約翰森名義上已不是挪威官方,而是聯合國的代表」,拉格說:「但許多南蘇丹人不接受這種區分,由此認為挪威也是有偏向性的。」
作者:Max Borowski 編譯:葉宣
責編:李魚

聯合國南蘇丹使命負責人約翰森圖片來源: Charles Atiki/AFP/Getty Images
南蘇丹政府軍得到鄰國的支持圖片來源: Samir Bol/AFP/Getty Images
南蘇丹總統基爾(左)與蘇丹總統巴希爾(右)在朱巴圖片來源: Reuters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