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應停止向南蘇丹軍售」

2014年8月14日

南蘇丹前副總統、反叛勢力領袖馬查爾(Riek Machar)就該國的和平願景、武器禁運等問題,接受了德國之聲採訪。他說自己曾經致信習近平,希望中國停止對南蘇丹政府的軍售,避免戰爭激化。

Machar und Kiir in Addis Abeba
馬查爾今年5月在亞的斯亞貝巴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馬查爾博士,您和聯合國使者們之間的對話進行地怎麼樣?

馬查爾:我認為進行得不錯。我講述了戰爭的起源、發生在朱巴(南蘇丹首都)的屠殺,從事實角度來看,確實發生了政變。而我也告訴他們:沒人策劃發動政變。但是總統基爾(Salva Kiir)必須要對朱巴所發生的事件負責,2萬平民因為種族原因被殺。在和平進程問題上,我們自今年1月2日起一直致力於和平進程。1月23日,我們簽署了兩個協定:其中一個是停止敵對行動協定,另一個是關於政治犯的狀況--這些人在協定簽署後四個月獲釋。

5月9日,總統基爾和我簽署了一個旨在解決南蘇丹危機的和平路線協定。自那時起,我們的委員會就開始工作,然而我們時不時貿然地被調解人打斷,而他們現在仍喋喋不休。

我不認為,能在IGAD(東非國家政府間發展組織)給出的時間框架內實現和平。IGAD曾說,和平將在60天內到來。8月10日,60天過去了。而現在兩方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正就重要議題進行磋商。我們不知道,和平什麼時候會到來。

如果和平未能到來,這不意味著領導人應該受到制裁。制裁沒有意義。我們正致力於和平進程,而在和平進程中,達成一個協定需要時間。

您不認為,您和總統基爾作為領袖是南蘇丹實現和平的關鍵嗎?您不知道和平何時到來,這會令南蘇丹人民感到失望和沮喪。

和平談判總是艱難的。我們這方認為必須重視衝突的根源。而要重視衝突根源,我們應該在國內進行改革。要推行改革,就需要針對南蘇丹的執政體制達成一致。我們認為聯邦制更好。因此,我們要先對聯邦制達成共識,然後就可以展開軍隊、安全、司法法制、公共服務和經濟領域的改革。沒有這些改革,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和平。

馬查爾和南蘇丹總統基爾圖片來源: Ashraf Shalzy/AFP/Getty Images

我們也需要達成諒解、撫平創傷。鑑於2萬多人被殺害的事實,想要在國內實現這一點異常艱巨。政府執行了屠殺,因此事情很困難。並非只是領導人不出力那麼簡單。從我的角度來說,我認為盡到了自己的那份力。自5月8日起,我一直在亞的斯亞貝巴(非盟總部所在地),希望為衝突找到和平解決方案。

德國之聲對南蘇丹政府一方的說法也有所耳聞。他們強烈譴責你們對他們進行攻擊,稱你們不嚴肅對待尋求實現南蘇丹和平的政治進程。而按照您的說法,你們大力致力於和平。您不贊同政府方面的哪些點?

首先,我們沒有進行任何攻擊,是政府一直採取攻勢。自從我們1月23日簽署停止敵對行動協定,政府方面沒有依據協定履行其責任,烏干達的部隊目前仍在南蘇丹。(北)蘇丹的反叛勢力仍在南蘇丹,和政府軍並肩作戰。而依據停止敵對行動協定,這些外國勢力必須撤離南蘇丹。因此,政府違反了協定。

您談到了衝突根源問題。很多人稱,衝突根源和種族問題有關。您也是這個看法嗎?

不僅僅是這個原因。(種族)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問題。其他的問題還有腐敗和國家性質。這不是認同多樣性的國家,而我們是一個多元化的民族。我們必須引入一種可以容納我們多樣性的體制、一種打擊在政治中利用種族問題的體制。這種體制也將打擊腐敗,讓我們人民的經濟狀況變好。

聯合國使者們指責你們兩方--你們和南蘇丹政府,在旱季即將到來之際重新武裝備戰。您對這樣的指控如何表態?

當我們在戰場上擊敗政府軍時,我們從他們那裡獲得了武器。在12至1月期間,我們獲得了數千步槍和機槍,甚至也有大炮,大約7門大炮。在馬拉卡爾,我們繳獲了11輛坦克和數千步槍。我們部隊沒有變化,擁有40餘輛坦克。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因此,我們的裝備來自政府。然而我們知道,政府正進行軍備武裝。他們從中國方面購置武器和彈藥。我在昨天和聯合安理會使者的會談中提到,中國應該停止對南蘇丹進行軍售。我甚至就停止對南蘇丹的一切軍售致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避免戰爭激化。他們(中國)應該通過不支持南蘇丹政府軍備,來支持和平。

人權觀察組織已經提出號召,對南蘇丹施行武器禁運。對此,您支持嗎?

如果聯合國可以開始武器禁運,將是件好事。這樣政府就無法從任何地方獲得武器。這樣的話會很好。

裡克‧馬查爾是2011年7月南蘇丹獨立後的第一任副總統,在2013年7月被總統基爾罷免。馬查爾於2013年12月發動軍事政變,試圖推翻基爾為首的政府。馬查爾擁有英國布拉德福德大學哲學和戰略規劃博士學位。

採訪記者: Chrispin Mwakideu 編譯:萬方

責編: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