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印度人看中國:「夥伴加對手」

2010年7月21日

作為上海世博會東道主,中國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就在印度商業界人士在上海努力尋找更多商機的同時,印度國內正熱烈討論著中國這條"東方巨龍"的崛起對印度的影響。

2006年11月21日,胡錦濤在新德里受到印度總理辛格歡迎圖片來源: AP

上海世博會印度館佔地4000平米,耗資數百萬美元。為了一個6個月後將被拆除的展館如此不惜巨資,可見,印度是希望借此機會希望分享中國經濟騰飛的成果。

印中兩國的邊界長達2185公里,兩國長久以來一直有邊界衝突。在布拉馬普特拉河(中國的雅魯藏布江)水資源問題和西藏問題上印中也還存在分歧。1962年的中印戰爭更是兩國衝突的集中表現。不過,隨著兩國戰略夥伴關係的建立以及愈加密切的貿易往來,印中關係也呈回暖趨勢。

中餐早已是印度菜餚的組成部分

如果問及對中國或中國人的印象,印度人馬上有一連串的形容詞:共產主義,勤奮,人權狀況差,訊息不公開,爭取獲得更多國際勢力,好戰,顯闊,是巴基斯坦的友邦…可要問到中國菜,印度人會流露出喜愛的神情。中餐對印度人來說已經不是異國風味,而是早就成了印度人每日飲食的一部分。塞加爾(Usha Sehgal)是家庭主婦。她說,沒有一頓印度菜裡缺少中餐的成分。市場咨詢師杜貝(Himanshu Dubey)也很喜歡中餐,他還認為其他方面的共同之處將"東方龍"與"南亞象"連在了一起:"印度和中國都是發展中國家,我們都有就業和環保等相似問題。我們的社會問題也相近。兩國在商貿上往來密切。"

新德里街頭一家中國玩具專賣店。—本照片由作者惠於提供圖片來源: CNC

中國:夥伴加對手

儘管印度政府向歐盟和美國一樣採取了進口中國產品的收緊政策,比如增收關稅等,但印度市場還是充斥著來自中國的展品。特裡帕蒂(Shefali Tripathi)印度服裝業的行業咨詢師,他一方面抱怨中國產品"入侵"了印度市場,另一方面也指出印度政府與北京相比的不足之處:"中國產品的湧入是對印度工業一大威脅。中國人是完美主義者,而印度人卻不追求完美,特別是印度工業界組織極其混亂。中國政府為本國工業提供很多支持,而印度的官僚主義太嚴重,你要是申請做什麼事,會得到1000個拒絕理由。而中國不是,中國人會想怎麼能解決問題,向前發展。"

印中貿易中心主任米什拉圖片來源: CNC

許多印度人都持與特裡帕蒂類似的觀點,有些畏懼中國的經濟發展,又對這條"東方巨龍"的騰飛多少持懷疑態度。1962年中印戰爭,以及中國同印度宿敵巴基斯坦的緊密關係都是印度人關注討論的話題。位於新德里的印中貿易中心主席米什拉(V.K.Mishra)認為,印度在不忘記同中國歷史上一些摩擦的同時,也要著眼於現在和未來:"印度是個龐大的市場,中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印度每年來自中國的進口額高達270億美元。當然,有的印度人會想到印中歷史上的問題,戰爭,還有中國同巴基斯坦的關係等,不過只要印中雙邊貿易是對印度經濟有益的,我們就該繼續合作,如果哪一天印中貿易對印度不利了,那中國也將失去印度這一市場。"

印度人吃喜吃中國「饃饃」。圖片來源: CNC

而目前印中兩國的貿易從數字上看是有利於印度的,2010年一開始,印度向中國的出口增加了75%,特別是在紡織、石材和貴金屬方面,大大縮小了印中貿易逆差。

語言是溝通的前提

印度大學裡學習中文的學生數量不斷增加,這可能是證明印度人正在漸漸忘記過去的不快,而著眼"東方"。如今,比起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來,印度人更願意選擇中文作為外語學習。尼赫魯大學東亞研究所的穆克傑(Priyadarsi Mukherjee)教授介紹說,不僅是印度城市裡的學生,大量來自農村地區的學生也對中國感興趣,希望能從中國的經濟騰飛中獲益:"上世紀80,90年代時,學習中文的印度學生主要是對中國的政治、文化、文學感興趣,但從2000年以來,更多的學生是從工作前景考慮。他們學中文前會看著對自己今後找工作是否是個優勢。以前工作機會主要看成績,看智商等條件,現在講究綜合素質。目前我們的學生名額已經招滿了。特別是想掌握中文對話交流的人特別多。一些來自農村地區的印度學生英文不太好,這對我們授課也是一個挑戰。"

過去,尼赫魯大學的中文系學生舉止可數,現在不僅學生數量大增,而且入學考試也競爭更加激烈了。

阿裡安(Aryan)是尼赫魯大學的畢業生,他的家鄉在印度農村。當年他看到中國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提供的無限的就業可能時,就放棄了俄語專業改學中文:"我是因為看到中國經濟的發展。我讀中文專業大學2年級時,就做一些兼職。我看到有那麼多'中國製造'的商品,覺得對中文的需求也肯定會很大,因為有市場就需要交流和溝通,就需要語言能力。"

經濟發展能保障自由選擇權麼?

印度交通也擁堵圖片來源: AP

印度和中國都被認作是世界上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而印度國內以及國際上一些討論中不乏有"為什麼印度的經濟沒有像中國那樣奇跡般發展"的問題,而答案之一往往是:中國人很拚命,印度人講究民主。市場專家韋爾基斯(Nitish Vergese)權衡了相關討論中的正反觀點後表示:"在印度政界和民眾中有一種反中國的態度。一方面印度想達到經濟增長10到12個百分點的目標,而這正是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如果印度達不到這個目標,就說因為印度是民主國家。我們看到的一方面是中國政府和他們明確的目標,政府調控經濟,中國經濟會穩步發展的。但是經濟發展也意味著個人的自由發展,就是個人有權自己選擇,而不是一切都由國家控制。"

在印度政治家、決策者和媒體眼中,中國是個不太令人喜歡的鄰居:邊界衝突、水資源糾紛、西藏問題、與巴基斯坦的合作等。但出於對雙邊經濟關係的考慮,印度政府在發表對中國的看法時,又會措辭極其小心。然而,對於普通印度人來說,中國不僅是一個巨大的"世界工廠",中國不是手機、電腦、中餐的代名詞,而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生活方式"。目前,印度就好比在嘗試一瓶新的香水,香水的名字叫"中國",香型可能有點甜,略帶酸,甚至微苦。

小資料:印度與中國

這裡是咖哩的故鄉,也是«西遊記»唐三藏取經的國度,甘地的「不合作運動」寫在世界偉人傳記裡,恆河邊日昇又日落,沐浴了千年的靈魂。今日的印度,寶萊塢的華麗歌舞天天上演,高科技人才進軍全球。新與舊在此碰撞,就像電影«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中,男孩奔跑著,穿梭在貧民窟陋巷與現代都會間。

同為「金磚四國「的中國和印度,國土上邊境相臨,亦同為世界人口大國,兩國往來歷史至少可追溯至漢朝通西域時。這兩個國家也常被相提並論,作為比較的對象。

今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一系列活動展開,印度將舉辦「中國節」,中國也有「印度節」。中印貿易在1990年代後發展較快,如今,印度是中國在東南亞地區最大貿易國,中國則成為印度第二大貿易夥伴。

不過,去年中國出境的4760萬名遊客中,只有0.21%至印度旅遊,為此,印度官員已展開新的旅遊促進項目,欲吸引更多的中國旅客。

作者:Sunanda Rao-Erdem/謝菲

責編:凝煉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