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據美聯社報導,就上周中國通過《陸地國界法》一事印度外交部發言人巴格奇(Arindam Bagchi)做出回應,印度希望中國避免以這項法律為藉口採取行動,以免單方面改變中印邊境地區的局勢。
今年10月初,中印兩軍就雙方從邊境對峙地區撤軍問題舉行第十三輪軍長級會談,但最終以僵局告終。至此,中印兩軍在邊境地區的對峙已長達17個月並且出現升溫之勢。中方指責印方"仍堅持不合理也不切實際的要求,為談判增加了困難"。
但印度軍方反駁稱,印方提出解決爭端的建設性建議,"但中方不接受,也沒能提出任何前瞻性的提議"。
上周六(10月23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陸地國界法》。這是中國現代歷史上第一次制定專門的法律,來規定如何管理和防衛與14個國家相鄰的2.2萬公里長的陸地邊界。
根據這部新法的規定,中國軍隊應當在邊境"堅決防範、制止和打擊入侵、蠶食、滲透、挑釁等行為","周邊發生戰爭或者武裝衝突可能影響國家邊防安全穩定時,國家可以封控邊境、關閉口岸"。
印度外交部發言人巴格奇說,印中兩國此前都同意共同尋求公平q且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邊界爭端的方案。他說,希望中國的《陸地邊境法》不會影響到雙方先前就處理邊界爭端達成的一致,也不會威脅到邊界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中國官方尚未對印度外交部的表述做出回應。
中國有14個鄰國,目前只剩下與印度和不丹還存在陸地邊界爭端。最近中國和不丹簽署了一份關於邊界談判的諒解備忘錄。
去年5月以來,中國和印度開始再次在爭議邊界發生緊張對峙。去年6月,雙方在拉達克地區發生拳腳衝突,士兵們用鈍器互毆,大約20名印度士兵和4名中國士兵死亡。
印度稱成功試射可打擊中國全境的彈道導彈
本周三(10月27日),印度從奧裡薩邦海岸附近的阿卜杜勒‧卡拉姆島成功發射了一枚"烈火-5"(Agni-V)彈道導彈。印度媒體稱,這一導彈採用三級固體燃料發動機,能夠以非常高的精度打擊5000公里外的目標。
印度國防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成功試射可打擊中國北方地區的'烈火-5'導彈符合印度'在不首先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原則基礎上確保可靠的最低限度威懾'的政策。"
美聯社報導指出,中國強大的武器庫促使新德里政府近年來不斷改進其武器系統,據信"烈火-5"彈道導彈能夠打擊幾乎整個中國。
在與中國日益激烈的戰略競爭中,印度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在發展其中程和遠程核系統和導彈系統,推動提高該國的國防能力。
中印之間新近發生了幾十年來最為血腥的邊境衝突。那麼,這場衝突的歷史根源在哪裡?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T. Mustfa中印邊界總長近2000公里,另外還有12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存在領土糾紛。有領土糾紛的邊界涉及西段(600公里)、中段(450公里)和東段(650公里)3個部分。2020年5月,中印在錫金北部發生衝突(中段);6月16日,中印在拉達克的巴勒萬河谷(西段)發生士兵肢體衝突,造成數十人傷亡,至少印方稱有20名士兵死亡。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Manish馬克馬洪線(McMahon Line,東段線)是一條英國探險家測量印度時畫下的一條英屬印度同西藏之間的邊界。1914年,英國外交官麥克馬洪召集中、印、藏三方會議,由於中華民國不同意分割西藏的麥克馬洪線、藏方未能得到事先秘議的獨立轉而也放棄承認麥克馬紅線,結果中藏均沒有簽署《西姆拉條約》。印度和緬甸則認為麥克馬洪線是歷史疆界。時至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拒絕承認麥克馬洪線,但把它看作是實際控制線。1962年中印之戰中,中國軍隊雖然一度佔領了該地重鎮達旺,但後來撤回到實際控制線以北。
藏南在印度被稱為「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東段線),面積約為6萬平方公里,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南側。它的西面是不丹,東面是緬甸,向南是印度,北邊是中國的西藏。中國稱該地為藏南,屬於西藏自治區行政區劃。不過,按照「麥克馬洪線」的劃分,該地屬於印度,印度也實際控制該地,只是藏方以及中華民國當年均拒絕在條約上簽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延續這一路線。1948年,剛剛獨立的印度開始派兵進入這個地區,1960年,印度完全佔領了麥線以南部分,中國控制麥線以北。1972年,印度在該地成立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7年,該區改為「阿魯納恰爾邦」。
英國於1887年強佔錫金國,次年出兵西藏。1950年,獨立之後的印度稱為錫金的保護國,1975年正式將其納為「錫金邦」。2003年,印度總理瓦傑帕伊訪問中國後,北京承認新德里對錫金的主權,同時印度亦承認中國對西藏主權。2005年之後中國出版的地圖上已不再將錫金標注成主權國家。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robertharding/T. L. Kelly1960年4月,中印兩國政府為尋求解決領土爭端,由中國總理周恩來與印度總理尼赫魯在新德里會談,但未取得共識。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爆發。中國軍隊當年10月20日從邊境的東西兩處同時發起進攻時,兵力是印度軍隊的5至10倍。中國軍隊當時一直深入到印度今天的阿魯納恰爾邦省和喜馬拉雅地區。整個戰爭延續了一個月,總共造成2000人喪生。1962年11月20日,中國單方宣佈停火,並撤至麥克馬洪線後20公里處。戰爭之後中印關係因邊界衝突走入低谷。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1988年12月19日至23日,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並與鄧小平會晤。這是34年來印度總理首次訪問中國。這次訪問被看作是中印關係經過多年的緊張期之後開始轉暖的標誌。1993年,印度總理拉奧( Narasimha Rao)訪華期間,雙方簽署了《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這次訪問標誌著中印關係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印雙方共簽署了5個有關和平解決邊境衝突的協定。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J. Giannini自2003年中印建立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機制以來,雙方已舉行22輪特代會晤。印方的特別代表是國家安全顧問,中方最高代表則多為外交部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印度總理莫迪之間的互動相當頻繁。
圖片來源: Reuters佔地約100平方公里的洞朗(Doklam)是中國和不丹之間存有爭議的地區,印度也從未對該地宣示過主權。2017年6月,印度以「接到不丹政府的求助」、「支持不丹主權」為由,派兵越過中印邊界,阻止中國在那裡修筑公路,形成同中國軍隊長達71天的對峙。不丹是中國14個鄰國中唯一一個沒有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其國家的外交權和防務權掌握在印度手中。2014年莫迪以總理身份第一個訪問的國家便是不丹。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5月5日,在位於拉達克地區的海拔四千多米的班公錯湖(Pangong Tso lake,西段),中國和印度軍方人員相互投擲石塊、木棒、鐵棍等,雙方都有人員受傷。5月9日,印度錫金邦那圖拉山口(中段),中印軍人相互投石併發生肢體衝突,有數十人受傷。 6月16日,在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西段)的中印士兵衝突中,有3名印度士兵在與解放軍的衝突中死亡。當天稍晚時,印度軍方宣佈印度士兵的死亡人數提升至20人。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T. Mustfa (美聯社、路透社)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