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印度政府於1月3日表示,已向中國提出關切,要求確保中國在西藏上游修建的大型水壩不會損害包括印度和孟加拉在內的下游國家利益。
這一水壩若建成,將超過目前位於長江的三峽大壩,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電工程。外界普遍擔憂,此項目可能對下游數百萬人的生活產生嚴重影響。
中國的計劃與印度的擔憂
根據中國官方新華社上月的報導,該項目位於西藏的雅魯藏布江(在印度被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並與北京的碳中和目標和西藏經濟發展目標相關聯。
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蘭迪爾‧賈斯瓦爾1月3日表示,印度已敦促中國確保「布拉馬普特拉河下游國家的利益不因上游活動而受損」。他說:「新德里將繼續監控並採取必要措施以保護我們的利益。」
印度外交部還重申了對河流水資源權利的主張,表示印度「一貫就中國境內河流的大型項目表達我們的立場和關切」。賈斯瓦爾強調,這些關切包括「透明度和與下游國家的磋商的必要性」。
中國的回應
中國外交部此前表示,北京「始終對跨境河流開發持負責任的態度」,並稱該水電項目旨在加速清潔能源發展以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方面表示,「該項目不會對下游國家產生負面影響」,並補充說會「與沿岸國家保持溝通」。
環境與地緣政治挑戰
除了下游國家的擔憂,環保人士多次警告此類大型項目可能對生態敏感的西藏高原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與此同時,印度與中國這兩大鄰國和亞洲強國在邊界問題上長期存在爭議,雙方在邊境線上部署了數萬名士兵。這一水壩項目無疑將為兩國的複雜關係增添新的不確定性。
巨型大壩意味著生產環保電力,促進經濟發展。它也是一個國家科技和工程水準的表現。然而,對下游地區而言,不少大壩在水資源、人類生存和給當地環境都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果。
圖片來源: Gioia Forster/dpa/picture alliance該大壩 高145米,長約2000米,發電量5吉瓦。它的建設旨在使衣索比亞发電量翻倍。因下游國家不同意,世界銀行拒絕為該大壩貸款。私人捐款和政府債券使這座耗資48億美元的建築成為可能。在衣索比亞,該建築物有著代表國家的象徵意義。
圖片來源: Gioia Forster/dpa/picture alliance儘管衣索比亞承諾僅將該大壩截流的尼羅河水用於產電,而不用於灌溉,但位於下游的埃及和蘇丹擔心,由於建起這一巨型水壩,尼羅河三角洲地區農耕將得不到足夠水源。
圖片來源: Joerg Boethling/imago images世界上最大水力發電國是中國。水電成為中國僅次於煤炭的第二大電力來源。自1990年代以來,中國在被稱作瀾滄江的湄公河上段建起11座大壩。可是,寮國、泰國、越南和柬埔寨也依賴湄公河的河水。中國巨型水壩正在對上述國家造成重大影響。
圖片來源: Yang Zheng/Imaginechina/picture alliance由於中國大壩阻擋了巨量水流,湄公河下游的水位和流量發生巨大變化:乾旱越來越頻繁、魚類種群銳減、耕地枯竭。它不僅對泰國和柬埔寨的漁業和農業造成特別嚴重打擊,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區也受到這些變化的重大影響。
圖片來源: Heng Sinith/AP/picture alliance中國在境外也投資了數以百計的水電項目,其中包括寮國、葡萄牙、哈薩克斯坦、阿根廷,以及整個非洲地區。以前,此類基礎設施項目通常由世界銀行資助,但中國不需要流域區相關各國的認可。由此,有關各國的關切也常常受到忽視。
圖片來源: Sadak Souici/Le Pictorium/imago images非洲國家幾內亞的蘇阿皮蒂(Souapiti)大壩由中國國際水電集團公司出資建設,設計發電量為450兆瓦。它預計將顯著改善迄今只有少數人有電可用的現狀。不過,根據國際人權組織「人權觀察」提供的數據,為修建這一大壩水庫,超過25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淹沒,約1‧6萬人被迫遷移。
圖片來源: CELLOU BINANI/AFP位於巴西和巴拉圭之間的巴拉那河(Parana)上的伊泰普(Itaipu)大壩水庫,淹沒了世界上象最有震撼力的瀑布之一,以及它周圍的大片森林,並導致 6‧5萬人背井離鄉。雖然巴西同巴拉圭兩國就合作建設聯合水電站達成了協議,但大壩至今仍是兩國關係緊張的因素之一。
圖片來源: Fotoember/imago images墨西哥和美國在邊境的緊張局面,不僅是因為犯罪團伙經常冒險從南部非法進入美國。科羅拉多河的低水位也引起憂慮的因素。科羅拉多河進入墨西哥境內時,已穿經美國7個州,被無數大壩截流,灌溉那裡的農作物。
圖片來源: Elliot Spagat/AP/picture alliance莫雷洛斯( Morelos )大壩——一個正面例子
不過, 墨西哥和美國正共同努力,模仿進入科羅拉多三角洲的河水天然流向,利用共同邊界上的莫雷洛斯大壩庫水灌溉墨西卡利山谷(Mexicali-Tal)。世界銀行水資源專家摩爾(Scott Moore)認為,它是國家、環保組織和農業之間成功合作的範例。
圖片來源: GUILLERMO ARIAS/AFP/Getty Images (綜合報導)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