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110510 Deutschland Asien

2010年5月14日

5月13日,德國經濟亞太會議在新加坡開始舉行。過去一段時間,不少德國企業靠著亞洲業務的蓬勃發展渡過了經濟危機的難關。目前有約4000家德國企業在中國開展業務,在印度投資的德國企業有2000家。

德國製造圖片來源: dpa/PA

亞洲:危機年景的穩定支柱

在兩年前的德國經濟亞太會議上,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APA)主席賀斌傑(Jürgen Hambrecht)惋惜地指出,德國對亞洲的出口只佔出口總量的10%。如今,德國對亞洲的出口份額有所上升:"經濟危機當然對出口產生了巨大影響,但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亞洲業務即使在危機年景也是一個穩定的支柱。德國對亞洲的出口降幅明顯低於平均降幅。對中國的出口甚至有所上升。德國對亞洲的出口已經佔到出口總量的16%。"

這個勢頭還在繼續上升。賀斌傑同時還是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集團董事會主席。上世紀90年代他曾在香港主管巴斯夫的亞洲業務,從那時起他成了一個亞洲迷。

德國作為出口大國在亞洲市場擁有極大的優勢。德國的機械、汽車和化工產品在亞洲聲譽極佳。但賀斌傑認為,德國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創新技術將在未來獲得巨大機遇:"比如節能建築、電動車,用於汽車、家用電器和其他儀器的輕型材料,總之,就是節省資源的產品和生產技術。"

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亞洲大國都意識到,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不可能是持久的,因此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成為必由之路。在環境技術領域世界領先的德國企業自然成了最佳的合作夥伴。

政治上難度較大

儘管潛力巨大,但德國經濟界的亞洲業務進展並不理想。德國企業尤其抱怨在中國面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加劇了這一趨勢。另一個阻礙亞洲業務的問題是智慧財產權在當地得不到足夠的保護。不過賀斌傑指出在這一問題上,人們有一個普遍的偏見:"人們總是批評說,中國的侵權仿冒十分猖獗。但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回事。侵犯智慧財產權的問題在全球都存在,不僅在中國。中國人已經認識到,智慧財產權是一種財富,因此十分積極地推動產品和技術的專利註册。"

儘管如此,中國以及另外幾個亞洲國家對德國企業來說,仍是政治上難度較大的合作者。一些著名的德國企業因贊助北京奧運會而在國內陷入輿論壓力。賀斌傑則依然堅信"以貿易促轉變"的信條:"所有具有普世性的東西都需要一個較長的討論過程。我們不能說,明天的越南和中國必須和今天的德國一樣,這是不可能的。德國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每個國家都要一步一步地走過來。如果我們能通過貿易或在當地的生產給人們提供一個典範的話,我想這就是推動變革的最有效的動力。"

作者:張丹紅/葉宣

責編:洪沙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