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去留咋決定?德國企業艱難的俄羅斯業務

2022年3月20日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一些國際企業宣佈撤出俄羅斯,但也有許多企業繼續留在那裡。比如麥德龍、拜耳等。除道義上的問題外,他們還受到莫斯科的威脅。

Russland | Obi Baumarkt Filiale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德國歐倍德公司(OBI)暫時關閉在俄羅斯的27家分店圖片來源: Pavel Pavlov/A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烏克蘭戰爭開始後不久,宜家、H&M、蘋果以及德國的賓士、大眾、歐倍德等企業都紛紛高調宣佈從俄羅斯撤出。他們以此發出明確訊號:我們會盡全力阻止普丁。

不過,也有不少德國公司留在俄羅斯,比如麥德龍。其首席執行官史蒂芬‧格魯貝爾(Steffen Greubel)因此不得不一次次出面為這一決定辯解。幾天前,一位名叫Olga Podorozhna的女士在領英(LinkedIn)上發帖寫道,她本人曾在基輔的麥德龍工作了7年,但現在她拿起了武器。她說,麥德龍必須從俄羅斯撤出,"我相信你們的財務成功不僅僅取決於俄羅斯。請不要假裝這不是你們的戰爭。普丁必須被制止。" 到目前為止,這張帖子已被分享近2萬次。

德國工商會(DIHK)的外貿主管特萊爾(Volker Treier)回復德國之聲的詢問時指出,社媒上已經出現憤怒的聲音,認為烏克蘭正遭到轟炸,在這樣的時刻,那些仍在俄羅斯做生意的人正在損害自己的聲譽。

麥德龍稱,之所以留在俄羅斯,是因為停止商業運作將對1萬名員工以及250萬中小型自營職業者的業務產生重大影響。

其他公司也有類似的擔心。化工和製藥企業拜耳以及消費品製造商漢高也希望保留其在俄羅斯的部分業務。拜耳認為自己有責任繼續向病人提供藥品。漢高認為自己對2500名員工負有責任。化工企業巴斯夫和製藥公司斯塔達也繼續在俄羅斯的業務。所有公司都發表了譴責戰爭的新聞稿。

這些企業的決定也有營業額的考量。據德國商報報導,麥德龍在俄羅斯的營業額佔其總營業額的近10%。德國電信在俄羅斯有三個分支,雇傭了大約2000名高素質而便宜的IT專家。到目前為止,該公司還沒有表示要關閉這些分支。商報援引該公司發言人的話說,他們正在研究一個解決方案。

其它公司,比如自1851年以來一直在俄羅斯經營業務的西門子則採取中間路線,宣佈停止在那裡開展新的業務。反過來說,這也意味著過去幾十年來建立起來的企業繼續營運。此外,西門子在那裡的營業額僅佔1%。因此,即便撤出,更多也是具有象徵性意義。

根據DIHK(德國工商會)的數據,在戰爭開始前,俄羅斯有約3651家德國企業,共有28萬名雇員。鑑於事態激化,目前很難確切地說有多少德國公司仍在俄羅斯。

達摩克利斯之劍

除了面對道義上的問題外,莫斯科也向這些公司施加越來越大的壓力。莫斯科威脅要沒收因烏克蘭戰爭而撤出俄羅斯的外國公司的資產。俄羅斯聯邦安全委員會副主席梅德韋傑夫(Dmitri Medwedew) 2022年3月11日稱,將在留下來的產能基礎上進行新的生產。

2019年4月,普丁和時任德國經濟部長的阿爾特邁爾參觀賓士在莫斯科附近的工廠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Russian Look

這給漢莎航空、大眾汽車和賓士等公司敲響了警鐘。這些公司都在俄羅斯有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大眾汽車公司最近在其位於卡盧加(Kaluga)的工廠投了大量資金。賓士公司在莫斯科附近有一家工廠,漢莎航空在俄羅斯儲存備件,建材家居企業歐倍德公司(OBI)擁有27家分店,這些分店目前暫時關閉。德國工商會負責人特萊爾表示,對德國經濟界來說,這關係到大筆資金。根據德國央行的數據,德國在俄羅斯的直接投資達到250億歐元。特萊爾說,因此,俄方的威脅當然是一個重要話題。中期來看,這將主要損害俄羅斯自己。"

留下還是撤出?

有關是否留在俄羅斯的決定最終可能是對企業形象、營業額和在更困難的經濟條件下從事商業活動之前景的綜合考量。即使是留下來的企業也必須以不同的方式做生意。特萊爾說,支付限制和許多物流公司撤出也對未受制裁的行業產生了影響。例如,公司越來越多地抱怨供應鏈中斷。"這也導致了其他不良後果,例如影響在德國的生產",特萊爾說。

外匯問題更嚴重。例如,俄羅斯政府目前正在起草一項 "關於對西方不友好行動採取特別經濟措施 "的法令。這可能導致設在俄羅斯的公司不得不將其出口收入的大約80%兌換成盧布。而盧布卻已急劇貶值。還有跡象表明,通貨膨脹會進一步加劇。俄羅斯的目標到底是什麼目前尚不清楚。那些繼續留在俄羅斯的企業必須為一個複雜多變的環境做好準備。隨著俄羅斯繼續向烏克蘭發射導彈,這些企業在道義上受到的壓力可能還會增加。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