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迎來了慕尼黑啤酒節
2006年9月16日慕尼黑啤酒節的魅力之一便是它那巴伐利亞人才具備的輕鬆樂觀的生活態度。特雷薩草坪上(Theresienwiese)架起了無數啤酒帳篷,大小各異。一般而言,下午時分,人們的舉止還比較「規矩」,舒適的氛圍構成啤酒節的主旋律。但到了晚上,它就彷彿換上了另一幅面孔,在啤酒酒精的作用下,人們放開歌喉,有的甚至把舞步邁到桌子上。整個帳篷裡,酒壺對撞的乒乓聲絡繹不絕。啤酒節上,人們都使用Mass喝酒,一個馬斯可以裝1升多啤酒。許多客人都要喝上幾馬斯才肯離去。
啤酒節也為樂透生意提供極好商機。人山人海的啤酒節上,處處可見的除了廁所外,還有出售樂透的地方,喝得暈乎時候,會快樂地買下填單,試試自己的運氣。食品亭出售的多半是些油膩食品或甜食,平時不會招徠很多客人,但此刻卻不同,不論是棉花糖、冰淇淋或是混肉香腸,都是啤酒節客人慷慨享用的食品。平日裡的普通食品到了啤酒節上都叫成另外的名字,比如烤雞,Grillhaehnchen 叫做Wiesnhendl。食客全面放開,大嚼、大飲,一副幸福無比的樣子。
16天裡,人們可以暢所欲為,不需要有太多的顧忌。平時不能外露的感情現在可以直接自然地表白。在這種場合裡,大聲喧嘩純屬自然,唱、喊、狂叫、傻樂就是每個人的舉止。很難想像,平時拘禁的德國人此時這般放縱,不必考慮飲酒過量,可以將酒灑得滿地,可以同不相識的人說話、調情,甚至言行粗魯,也無人在乎,當眾人面嘔吐、醉臥、親吻,更是不在話下。
有人想,到啤酒節上看一眼,不投入,感覺一下,馬上返回。但這是不現實的。到了啤酒節,就必須帶來全身心,不是全身心投入,就是立即退出。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德國社會被涇渭分明地劃成兩派,即支持啤酒節派和反對啤酒節派。不過,反派多半聚集在北方。另一派則每年熱切盼望著一季節,希望離開日常,徹底放鬆一下,說到底,不就一年一次嗎?
慕尼黑啤酒節令人想起古希臘慶祝酒神的情形。它歌頌的是巴伐利亞守護女神。這一青銅巨像九矗立在啤酒節草坪邊,中部是空的,客人可以走進去,一直走到女神頭部,從那裡俯瞰啤酒節的歡樂場面。
每年啤酒節開幕式上,侍者會排成長隊,同身著民族服裝的慶祝人群一同走入草坪,屆時還舉行射擊比賽,這些都令人回憶起巴伐利亞的民族節日。1810年,慕尼黑人首次舉行啤酒節,為的是慶祝巴伐利亞王國王子路德維希和特雷薩公主的婚禮,後來,慶祝草坪就以特雷薩公主的名字命名。從那裡流傳至今的服裝業可以在啤酒節時買到。能買到的除了當地富於民族特色的服裝外,還有大量印有啤酒節字樣的T恤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