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口誤還是政策轉向?澳總理稱「支持一國兩制」

2021年5月14日

澳洲總理莫里森兩次強調支持「一國兩制」並堅稱並非口誤,在野黨諷刺莫里森嘴硬不願承認錯誤。而在中澳關係陷入僵局之際,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表示不會讓澳洲独自面對中國經濟脅迫。澳洲副總理則表示會耐心修補中澳關係。

Australien Premierminister Scott Morrison
澳洲总理莫里森兩度表示支持「一國兩制」引起爭議圖片來源: Sam Mooy/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澳洲总理莫里森連續兩次在談到澳洲的台灣政策時,堅稱澳洲对台政策秉持「一國兩制」的框架,引發在野黨嘩然。澳洲工党批評莫里森的發言引起人們對澳洲立场的困惑。

澳洲广播公司(ABC)報導,莫里森5月6日接受墨爾本3AW電台訪問曾被問及對台立場,他當時表示,澳洲理解「一國兩制」的安排,並且將「繼續維持我們在該區域的政策」。但莫里森在訪問中又強調,澳洲向来「支持自由」,而且會「一直履行與印太地區盟友的協議」。他的說法被認為自相矛盾。

ABC報導指出,「一國兩制」是中國對治理香港提出的方針,近年來北京曾表明可以用相同模式治理台灣,但不被台灣所接受。莫里森的發言立刻被解讀為支持中國對台政策。

雖然莫里森「支持一國兩制」的發言被認為是口誤,但SBS廣播公司本周再次詢問莫里森時,他仍然堅持自己的言論無誤。

「我們知道,我們已認識到我們和中國的情況,也認識到中國是如何看待地區內的關係,特別是與台灣、以前的香港和這類性質的關係。澳洲理解這點,這一直是我們政策的基礎。」在被問及此前的言論是否為口誤時,莫里森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莫里森辦公室隨後發表聲明稱,澳洲的“一個中國」政策從未改變,莫里森有關「一國兩制」的發言所指的是香港。聲明也指出,「澳洲与台灣維持緊密、非官方的正向關係,台灣是一個重要貿易及經濟夥伴」。

澳洲政界及媒體對莫里森的言論表示無法理解,因為該國的對台立場並未改變。彭博社指出,澳洲与美國相同,近50年來僅「承認」(recognize)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但對於中國將台灣視為領土的一部分僅僅表示「認識」(acknowlege)這一立場,保留了彈性空間。而莫里森的發言等同於澳洲放弃了對台「戰略模糊」的一貫政策。

一些反對派人士認為,莫里森純粹是嘴硬不肯承認錯誤。工黨影子外交部長黃英賢(Penny Wong)就在推特上譏諷道:「莫里森要麼是大幅改變澳洲对台政策,終結50年來兩黨共同政策並轉而採取北京立場,要不然就是在說謊掩飾自己的錯誤。從他的作風看來,我認為是後者。」

美國:不會讓澳洲獨自面對中國經濟脅迫

莫里森究竟是「死鴨子嘴硬」或是轉而支持中國政策不得而知。但事實上,中澳關係在近幾年內跌落低谷,中國對澳洲实施了一系列貿易制裁,紅酒、煤炭等商品都受到波及。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周四表示,美國不會讓澳洲独自面對中國的經濟脅迫,這種對待美國盟友的行為將阻礙中美關係的改善。

 布林肯在與到訪的澳洲外长佩恩(Marise Payne)共同舉行新聞發布會時表示:「我再次重申,美國不會讓澳洲独自在戰場上,或者我應該說在賽場上,面對來自中國的經濟脅迫。」

「我們已經向中國表明,此類針對我們最親密的夥伴和盟友的行動,將阻礙我們改善與中國的關係。」

澳洲是最早因安全考量,公開禁止中國電信巨頭華為參與5G建設的國家之一。去年澳洲因呼籲對新冠起源進行獨立調查而激怒北京。

佩恩則對媒體表示,澳洲明确希望與中國建立建設性關係。「但我們不會在國家安全或主權上妥協,我們將繼續採取行動對其進行保護。」

澳洲副总理麥柯米克表示將耐心修補中澳關係圖片來源: Reuters/AAP

「耐心修補中澳關係」

自2020年中澳關係惡化以來,兩任澳洲贸易部長皆無法成功與中方部長通話。上周北京宣佈無限期暫停中澳戰略經濟對話機制下的一切活動。

澳洲副总理麥柯米克(Michael McCormack)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採訪並被問及如何將中國帶回談判桌時表示,澳洲将“有耐心」地尋求修復與北京的關係,同時也會積極拓展市場。「我們將會保持耐心,我們一直是如此。」

他強調,澳洲擁有全球最好的商品,礦產資源受到全球重視。「事實上,我們的資源受到極大的重視,世界各地都有大量需求,無論是中國或其他國家,我們始終都會以友好、外交和負責任的方式與他們合作。」

他也指出,中國對澳洲而言是龐大的市場,但「我們也認識到外面的世界很大…對我國資源的需求很高,我們將繼續確保讓市場多元化。」

(路透社、彭博社、ABC、衛報、CNBC)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