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會中文並不夠
2013年1月6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當約瑟芬‧庫默(Josephine Kummer)回憶起自己首次中國之旅,首先想到的詞匯就是「文化衝擊」。她說:「(那時候)差不多晚上6點鐘就累得上床睡覺了,至少需要12個小時的睡眠才能恢復消耗的精神體力。日常生活會出現許多困難,許多事情搞不明白。的確讓人震驚。」
儘管如此,庫默還是鍾愛這個東亞國家。她在中學時代就開始了中文的學習。她就讀於科隆大學,主攻中國區域研究,現在已經大二了。到上海做交流的9個月更堅定了她完成學業的決心。她當時住在一個中國家庭裡。她說:「上海有大概有2800萬人口,是一座超級大都市,有很多人都講不同的語言、方言,你什麼都聽不懂。我開始就沒有把目標定得過高,我只是嘗試要盡量的融入。我雖然不是明白了每件事情,不過最重要的是,我不怕說話,去表達自己。「科隆大學學術交流部門的漢學學者普羅伊舍夫(Susanne Preuschoff)說,去中國的德國人會受到文化衝擊實屬正常。她說:「文化衝擊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用一頭扎進去的方式才能得出結果,只有兩種可能:我討厭這裡的一切,飛回來; 或者是接受了衝擊的洗禮,從此愛上這個國家。「
從1991年起,科隆大學就開設了「中國區域研究「專業。畢竟,越來越多的德國公司與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進行合作。不過,學習這個專業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如何?市場真的需要這麼多研究區域的學者嗎?普羅伊舍夫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她說:「我覺得,學習這個專業的人只有在之前進行過商業培訓,或者是通過實習和工作積攢了資本才能有資格找到合適的工作。「因為僅僅掌握語言是遠遠不夠的,為了填補這個不足,科隆大學開設了多個副科課程。學生們在主攻「區域研究」時可以選擇另外一門專業作為副科。經過多元化課程培訓的畢業生可以勝任多個領域的工作。他們可以在經濟、發展合作項目或者在媒體領域工作。不過,因為涉及領域十分廣泛,所以學習這個專業的學生也不得不面對「只是泛泛,並不精通」的質疑。對此,普羅伊舍夫表示:「我能理解這種偏見,因為它的確有著大雜燴的性質。不過以後的生活中,這些知識將成為十分關鍵的技能,讓畢業生在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我覺得人們必須要不斷充實自己,不怕失敗。」
對於約瑟芬‧庫默來說,這一切都不是問題。她堅信自己會有一個良好的就業情景。她已經做好下一步去南京的計劃。畢竟,在中國一年的學業經驗是該專業強制性的規定,是所有學生的必經之路。
作者:Nina Treude 編譯:文木
責編:樂然